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城镇建设> 正文

构建超大城市韧性生态系统 北京市将建立分级分类的生态空间管控体系

2021-09-24 10:58:32来源:中国网作者:李泽伟责任编辑:黄静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组织编制的《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专项规划(2021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昨起开始进行为期30天的公示。《规划》提出,北京要建立分级分类的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强化“一屏、三环、五河、九楔、九田、多廊”的首都生态空间结构。建设蓝绿交织、翠山环抱、百鸟争鸣的生态空间,全面提升城市发展的生态品质,构筑结构完整、过程稳定、功能健全的生态安全体系,将首都建设成为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

  到2035年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明显提升

  《规划》提出的目标为保护重要生态资源及战略性生态空间,打通关键生态廊道和功能节点,构建超大城市韧性生态系统,形成底线鲜明、蓝绿交织、功能融合的生态空间格局,切实保障首都生态安全、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满足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

  2025年,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有序布局,互联互通的生态廊道体系基本形成,底线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建立。2035年,生态空间格局趋于完善,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和固碳能力明显提升,生态惠民效益不断凸显。2050年,逐步向理想生态空间格局靠近,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健康福祉惠益显著提升,助力首都率先实现“碳中和”目标。

  以水为脉、以田为纲、以绿为底

  《规划》深化新版城市总规提出的“一屏、三环、五河、九楔”市域绿色空间结构,提升农田的多样生态功能,强化生态廊道对维护生态过程完整性的重要作用,形成“一屏、三环、五河、九楔、九田、多廊”的首都生态空间结构。

  《规划》基于市域生态空间结构,统筹考虑自然资源要素保护、生态系统功能保障、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居民健康福祉提升等多个方面,以水为脉、以田为纲、以绿为底,优化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空间布局,促进蓝绿交织、林田共生,构建北京市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有序引导“两线三区”向“一线两区”的战略转变。合理预留弹性空间,提升生态基础设施韧性,强化气候适应能力。为保障首都生态安全、提升首都生态系统服务和民生福祉提供基础支撑。

  《规划》提出,强化生态过程调控,保障重要生态功能。防控地质灾害风险,提高城市韧性水平。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形成绿水青山与历史文化遗产交织融合的市域历史文化遗产廊道网络,提高人文和自然景观完整性和连续性;构建“城市公园—区域自然公园—休闲绿道”三大休闲游憩体系,推进首都人人共享的健康城市建设。

  建立分级分类的生态空间管控体系

  《规划》面向京津冀区域生态空间一体化保护,对首都生态安全格局进行统筹谋划,是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重要的专项规划,也是全市生态空间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框架,为生态修复规划、各类生态要素的专项规划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合理布局提供指导。

  《规划》明确,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以要素融合和格局调控为抓手、以功能提升为目标,建立分级分类的生态空间管控体系,明确生态保护修复要求和矛盾冲突的解决路径。制定差别化管控策略和准入要求,形成图则导则,指导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要素配置和空间用途管制,促进精细化生态治理。实行国土生态空间分级管控,明确各级生态管控区的管制要求。统筹底线约束与系统优化、刚性管控与弹性引导,按照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将全市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管控区,开展分级差异化引导和空间管控。(文/本报记者 李泽伟)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