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碧桂园机器人“上岗”盖房 打造质量安全防火墙

2021-07-20 10:38:04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蒋翰林责任编辑:黄静

碧桂园机器人“上岗”盖房 打造质量安全防火墙

  一顶“蓝帽子”将施工中的大楼高层围起来,以一小时升一层的速度将所有机位同步顶升;这里既没有漫天飞扬的尘土,也看不见堆积如山的料场,楼层清洁机器人正自动清理石块与尘土。

  在佛山顺德碧桂园凤桐花园项目现场,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标准。这是国内第一个使用“自升造楼平台”进行施工的建筑项目,也是碧桂园旗下建筑机器人首个商业化应用项目。

  “造楼机”代替人工建房

  201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在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同时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加快先进建造设备、智能设备的研发、制造,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

  作为国内最大的房地产公司,碧桂园率先走上“科技兴安”之路。近年来,碧桂园引入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元素,用科技创新解决建筑行业的痛点。2018年7月,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博智林”)成立,碧桂园正式启动了建筑机器人的自主研发。

  “在施工过程中,墙面喷涂作业会产生大量粉尘,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室外的外墙喷涂更属于高危作业。‘自升造楼平台’投入使用之后,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凤桐花园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称,建筑机器人的标准化施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凤桐花园项目使用的“自升造楼平台”形似一顶“蓝帽子”,将施工的高楼围起来。据介绍,通过可自动顶升的建筑机器人施工平台,房屋生产线随建筑向上同步顶升,进而实现建筑主体的智能化自动建造。大家形象地称之为空中“造楼机”。

  去年9月25日,首批9款43台建筑机器人在顺德碧桂园凤桐花园项目正式“上岗”。这标志着以建筑机器人为核心的人机协同作业施工体系,正式在一线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凤桐花园项目已累计进场各类机器人20多款50余台。

  据介绍,在“造楼机”的同步顶升功能下,仅用时一个小时就可使整机顶升3.3米;外墙腻子打磨机器人相比传统人工打磨效率提高了三倍,也避免了粉尘对工人的危害;外墙底漆喷涂机用于高层建筑外墙面的自动喷涂作业,最大喷涂效率达300平方米/小时,是人工的两倍,同时也降低了高空作业坠落的安全隐患。

  “智慧工地”识别安全隐患

  在该项目,现场测试用的纸皮被点燃后冒出火焰和浓烟,不到1分钟,报警信息就显示在了安全管理人员的手机和大数据中心的屏幕上。

  这是碧桂园的“智慧工地”施工管理一体化平台,它将BIM技术、集成机器人、物联设备、智能设备等科技融入工地施工管理当中。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未来,大范围人机协同作业将成为行业建筑施工的新模式,而智慧工地为这个新模式提供了数字化土壤。”

  据介绍,智慧工地涵盖人脸识别、AI智能摄像头、VR安全体验、塔式起重机远程安全监控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等。以智能化检测、行为监管、结果分析的方式,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工程可视化、精细化管理。

  “平时施工中,比如工友突然倒地、工地上突然起火冒烟、有人翻墙进入工地,这些异常情况都能被系统监测到,自动发出警报并通知安全管理人员。”容桂凤雅苑项目的一位工友告诉记者,工地上有这样的“千里眼”,日常施工更安心了。

  大型机械设备常常是项目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难点,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往往后果严重。智慧工地系统则利用IOT物联传感对大型设备的运行进行实时监测,甚至在发生危险时进行紧急制动。

  项目负责人介绍,以塔吊为例,大臂回转角、幅度、载重、高度、倾角、风速等数据均被收录在系统内,系统针对吊装超载进行实时监控。例如塔机间发生碰撞,系统会实时预警,立刻触发制动。

  智慧工地大数据系统为碧桂园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已然成为其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一道靓丽风景。截至2021年4月,碧桂园已在54个项目推行智慧工地。

  提质降速战略持续推进

  房企在规模做大的过程中,随着管理半径的增大,管理精细度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早在2018年8月,碧桂园成立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由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担任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莫斌反复强调:一切速度和效益要让位于安全和质量,安全生产是企业的长期目标。

  同时,碧桂园以各个区域为单位设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专人专岗对项目工程安全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从集团、区域到项目,对责任分级管控,专人专职、专责专岗,确保安全工作落到实处。截至2021年4月底,碧桂园各区域设置专职安全经理105人,项目专岗安全经理1861名。(蒋翰林)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