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唐山建设> 正文

河北省滦州市积极打造乡村振兴“响嘡样板”

2021-05-14 19:07:31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周珺责任编辑:陈希

  近年来,河北省滦州市响嘡街道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主线,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工作态势,主动作为、主动担当,高标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带动了域内群众积极投入到致富增收和建设美丽家园的行动中,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河北省滦州市积极打造乡村振兴“响嘡样板”

  党建领航、聚焦产业、创新思维,开拓村民致富路

  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村民富裕,响嘡街道不摆花架子,不急于求成,而是因村制宜,因地谋划,强化产业支撑,增加百姓经济收入。在辖区51个村建立“村党支部+产业富民+群众参与”模式,打造了党支部主导,党员做示范,产业做支柱,村民受益的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形成了基层党组织一手抓党建、一手抓致富“两手都硬”的发展新思路。在把基层党组织优势转化成为产业发展优势的同时,有效地引领全域4万名村民致富增收。

  培育特色产业,壮大精品产业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更好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响嘡街道结合每个村的实际情况,植根当地、吸引百姓参与,谋划建立“一村一品、一地一特”农业产业格局。

  老陈营村三面环水,土质优良。2019年,村党支部结合乡村振兴和创建美丽中国河北样板村,充分利用河北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政策,立足本村优越地理位置和肥沃土质,流转了9户村民的土地,由村党员干部带头做示范,陆续发展了占地20亩的包含2个花卉、2个葡萄、2个蔬菜特色温室高效农业产业区。现如今,特色产业已全部见到成效,实现了“村民流转土地挣租金、入棚打工挣薪金”新的增收致富途径。

  “发展花卉全靠村党支部引领,作为一名党员,我愿以自己的温室大棚做引导,吸引更多村民共圆致富梦。” 村民张进峰表示。

  山西刘庄村是一个纯农业大村,全村265户,780口人,土地面积1080亩。为彻底转变村民仅靠种植普通农作物为生的思维,村党支部带领村民走出去参观,积极扶持村民发展肉牛养殖。村民朱绍春养殖30余头黑白花肉牛,凭着养殖业,每年收入近15万元。结合村民种植花生的传统优势,村党支部积极为村民引进花生新品种,现全村有160户进行播种,面积达600亩,每亩收入2600元。

  依托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条

  响嘡街道依托辖区内葛田庄、姜庄传统渔业养殖优势,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延伸产业链条,有效壮大渔业养殖、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党支部积极协助村民建成渔业生态园,邀请渔业养殖专家为村民传授养殖技术,积极为村民引进新品种,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目前,渔业生态园养殖品种涵盖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以及红草、冷水鹦鹉、锦鲤等观赏鱼近10个品种,不仅吸引滦南、乐亭等周边地区客商前来收购,还远销京津冀和东北等地,带动周边群众增收200余万元。

  在促进渔业养殖健康发展的同时,葛田庄村党支部还根据渔场周边环境清幽、植被覆盖率高、自然风光秀美等资源优势,鼓励村民积极打造影视基地,发展以“生态渔业+垂钓+特色农家大锅鱼”为特色的乡村游,开启了“旅游观光”助农致富的新模式,有效拓宽了村民致富渠道。

  创新思维观念,探索新的农业发展方式

  遵循“支部引领+干部示范+党员带动+合作社支撑”的发展思路。2015年,姜庄村召开村“两委”会、党员和村民代表会,决定成立圣捷农业专业种植合作社,共吸纳300多户村民参与经营。经过多方市场调研和多次倾听村民意见,最终确立了特色白菜种植的新模式,并依托农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新品种,利用无公害栽植技术种植白菜面积达到1500亩。在指导村民科学种植的基础上,村党支部还帮助村民解决销路问题。在白菜收获前,通过“合作社+销售客商”方式,提前与各地收购商联系,入村统一收购,姜庄村白菜远销沈阳、哈尔滨、天津、北京等地。2019年,实现销售额900万元,纯收入750万元。

  建章立制、不拘一格, 积极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板”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响嘡街道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根据不同村庄、庭院、家庭的产业基础和特色,不搞千篇一律,而是注重差异化设计,在装扮“外在美”的同时经营“内在美”,让农民生活更舒适,农村环境更整洁,积极打造“宜居、幸福、富裕、活力”的美丽乡村“新样板”。

河北省滦州市积极打造乡村振兴“响嘡样板”

  定制度、立规范,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社会治理、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滦州市响嘡街道积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以乡村振兴创建为标杆,把“四美乡村”创建与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相结合,聚焦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厕所革命”等实事工程,通过街道上下党员干部凝心聚力,合力攻坚,补齐各村基础建设短板。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响嘡街道转变工作方式,由过去政府检查督促为主调整为引导全民自觉自律、积极主动。辖区51个村,村支部书记负总责,村内将卫生划片区由包片片长负责,各户房前屋后卫生由村民自行负责,平时村内老党员、老干部和德高望重的村民自愿在村里巡视,确保村内卫生经常保持干净。

  “我们村现有10条街道,多年来,我们始终通过村民规约和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将村内卫生突击整治变为常态化管理,全村36名党员人人作表率,不计报酬,每天带头坚持清理,其中3名老党员每天在村里巡视,各家各户自觉将清扫后的垃圾送到固定垃圾清运点,这种行为已在全村141户、457口人中根深缔结。” 前迁义村村委主任于忠宽介绍说。

  针对辖区村多面广的局面,响嘡街道每年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列入年终考核村干部重要依据,每月采取村自查,片互查,街道主要领导带领班子成员和各村支部书记逐村逐街查,形成了基层党员干部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真抓实干,不敷衍了事。同时,利用村广播喇叭广泛宣传保护环境卫生的重要意义,村主副街道常年悬挂环保宣传条幅。通过制度约束、宣传激励,响嘡全体村民养成了自我维护村内环境的良好风气。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美丽庭院

  创建美丽庭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乡风文明、提升群众精神面貌的有效载体,是延伸美丽产业、发展美丽经济的坚实基础。

  进院长廊上悬挂着各式各样的葫芦,院中清塘绿水中掩映的片片荷叶,满院飘香的各种花卉,屋内有序摆列各种图书的书柜,为昔日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增添了无限底蕴,更凸显出特色小院的无尽美丽……这便是后迁义村的“精品+特色”农家院落,也是响嘡街道农村独具特色美丽庭院的缩影。

  在美丽庭院创建中,响嘡街道采取借船出海的模式,先后带领创建村的村干部,到外地省级美丽庭院创建“样板村”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回村后结合本村实际,谋划创建标准和模式;引导村民以家庭为阵地,以庭院为载体,针对不同农户特点,打造各具特色的精品庭院, “花卉小院”“葫芦小院”“书香校小院”“灵枣小院”等各具特色的美丽庭院应运而生。

  让“美丽庭院”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老陈营在创建美丽庭院时,不仅打造庭院外在美,更注重产业美。特别是该村被确定为唐山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后,村两委坚持把美丽庭院创建与振兴村庄产业相结合,积极谋划特色经济发展思路。为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引进建成两座阳光玫瑰葡萄温室大棚,从而实现特色水果+采摘体验+休闲旅游,现每座温室大棚已获效益近10万元。“美丽庭院”美了乡村,也富了百姓。

河北省滦州市积极打造乡村振兴“响嘡样板”

  培育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村容村貌是乡村的外在体现、文明乡风才是乡村的内在灵魂。浓厚的乡风文明培育着新时代的新型农民。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作为唐山市文明村的前迁义村,一直重视对村民的家风教育,广泛开展“牢记好家训,传承好家风”大讲堂、“孝老爱亲道德”大讲堂和最美家庭、好婆媳、好儿女评选活动,通过评选孝老爱亲好儿女等典型人物,在全村上下弘扬了正能量。

  响嘡街道借鉴前迁义村做法,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创建,打造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风尚,将乡风文明融入提升村民思想素质、创建美丽和谐新时代新农村当中,让“诚、实、亲、善”四个字汇入各村精神文明创建当中,更让亲情、友善、和谐的文明乡风溢满响嘡。

  如今,该街道各村文明乡风随处可见,新时代四有村民比比皆是。其中,李兴庄村杨瑞芹荣获“全国孝亲好儿女”称号;前迁义村党支部书记周德军家庭荣获2019年度河北省“最美家庭”称号;田峪村田淑花荣获“唐山市百名孝亲敬老”称号;后迁义村和前迁义村美丽庭院创建荣获“唐山市级典范村庄”。

  河北省滦州市响嘡街道通过突出党建引领,建强组织,抓好基层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筑牢基层基础,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如今的响嘡农村处处呈现着新变化、新气象、新干劲,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通讯员:周珺)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