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要闻> 正文

嵌入围墙里的“乡愁”——广西钦州推进“美丽村屯”建设观察

2021-02-24 15:01:19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作者:刘伟 陈一帆 杨驰 吴昊责任编辑:黄静

  悠悠乡愁,在故乡的山水里,在舍不得丢弃的老物件里,更在远方游子的梦萦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远处青山如黛、近处流水潺潺、乡村宜居宜业的愿景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钦州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接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推进“美丽村屯”建设,一批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村屯正成为当地“新名片”。

  把“乡愁”镶嵌到围墙里

  青山碧水绿树掩映中,古朴的民居庭院错落有致。

  近日,在钦州市乡村田间地头,不时可见一派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屋檐下,是草帽、竹笼等改造而成的灯盏;村道旁,是用荔枝枯木筑成的围栏、破旧水缸制成的桌子;围墙里,是镶嵌着的废旧农具、电器等,与周遭似诗如画的风景相映成趣。

  在浦北县北通镇清湖村刘李屋屯,80岁的村民刘世珍喜欢茶余饭后到家附近的小广场走一走。“过去废弃的物件不舍得扔,常常堆积在房前屋后,现在重新利用起来,变成了独特的风景。”刘世珍说,乱糟糟的猪圈、牛栏、荒地经改造后,变成了微菜园、微果园、微花园等。

  用废弃木头制成的秋千、跷跷板等成为孩子们娱乐玩耍的新选择;镶嵌在砖墙里的“三转一响”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

  浦北县县长李遥说,他们依托现有资源,花大心思让老物件焕发新生机,用“绣花功夫”提升乡村品质,以诗意和灵性唤醒乡村活力。

  不搞“盆景”式美丽乡村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花满园。

  钦州市建设“美丽村屯”避免了花钱堆“盆景”的做法,而是注重整体推进,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设低成本、可推广的美丽村屯。

  “大家有钱捐钱、有物捐物,主动参与村屯建设,还轮流承担保洁工作。”刘李屋屯村民陈艳芬说,还有村民主动拆掉自家旧厨房,腾出土地用来铺设公共道路。

  当地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引导经济能人、外出创业人等回乡参与建设。灵山县三海街道新大村头步江屯村民廖祖惠积极参与村屯景观墙、凉亭等休闲场所设计和修建。“家乡环境美了,大家都很高兴。”廖祖惠说,越来越多村民加入美化家园队伍。

  在相隔不远的格木突屯,身穿志愿者马甲的大三学生黄丽欣正在进行墙绘。“去年开始,我利用寒暑假参加乡村振兴美术志愿服务活动。我们在村屯写文明标语、画家乡画,很受村民欢迎。”黄丽欣说。

  返乡创业的叶忠胜于2019年开始参与家乡村屯建设,目前已累计参与全市3个县(区)120多个村屯规划建设。

  将老宅改造成民宿,将荒地打造成花园……“用家乡的味道来建设家乡,用家乡的工匠来改造家乡,留住‘原汁原味’的乡愁。”叶忠胜说。

  在乡愁里孕育新型农业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产业支持。乡愁,是家乡味,也是致富经。

  在清湖村九梅麓屯,2000多亩荔枝林郁郁葱葱,前来体验农家乐的远近游客不断;位于群山脚下的北通镇那新村坪田屯,蜕变为小有名气的“网红”旅游村……

  坪田屯村民谭瑞艳对家乡的变化如数家珍:闲置的老宅被改造成民宿,村民以股金分红或就业的方式获得收入,随着游客增多,当地的荔枝、蜂蜜等产品也拓宽了销路。“家乡发展好了,建设家乡更有积极性,在家门口工作很舒心。”

  “建画里乡村,留梦里乡愁”,是愿景,也是现实。钦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覃天卫说,根据“低成本、有产业、能保持、可推广”原则,钦州市积极建设“美丽村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风貌的“颜值”和“内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