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

2022-10-25 13:07:43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陆娅楠责任编辑:徐雨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回眸非凡十年,神州大地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全面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有力保障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战略骨干通道加快建设,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逐步完善。

  规模优势凸现。到2021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6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446.6万公里,机场和航线数量分别为250个、5581条,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2.8万公里。

  布局更加均衡。中西部铁路营业里程达到全国比重的60%;县县通公路,农村公路十年间净增90多万公里。

  服务质量提升。我国高速铁路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覆盖率超过98%,民用运输机场覆盖92%左右的地级市。快递日处理接近3亿件,具备条件的建制村百分之百通了客车。

  “交通基础设施系统的持续改善和提升,有力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年来,国内国际间、跨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人员物资往来运输更加便捷,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

  从跟随到领跑,中国高铁串联起无数城乡,缩短了神州大地的时空距离。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高铁基础设施段电务维修技术中心副主任郑小燕近年参与了郑渝、郑阜、商合杭等高铁新线列控系统施工建设和联调联试工作,为一条条新线开通运营做好安全保障。“新时代新征程,我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继续做好本职工作,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保障旅客列车安全,为擦亮中国高铁名片、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力量。”郑小燕说。

  深入推进能源革命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能源是重要保障。十年来,我国能源生产以年均约2.4%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6.6%的增长,能源自给率长期稳定在80%以上。我国构建了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保障供应的能源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发电装机达到24.7亿千瓦;建成投运特高压输电通道33条,西电东送规模接近3亿千瓦;油气“全国一张网”初步形成,管网规模超过18万公里。

  绿色低碳的能源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突破1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了近3倍,占世界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30%以上。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和在建核电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新型能源基础设施蓬勃发展。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智能电网加快建设,2021年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超过90%;智能化煤矿建设加速,已建成800余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新型储能多元化快速发展,规模超过400万千瓦。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

  农村生活奔向现代化

  农村饮水安全事关农民群众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农村供水工程投资4667亿元,解决了2.8亿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巩固提升了3.4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对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增大,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湖南省益阳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专职副总工程师庄稼介绍,近年来,他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参与完成了2000多个水利规划设计项目,见证了我国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的持续完善。

  防洪排涝能力不断提升。十年来,我国开展大规模的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新增水库库容1051亿立方米,新增5级以上堤防5.65万公里。大江大河基本形成以堤防、控制性枢纽、蓄滞洪区为骨干的防洪工程体系。

  供水灌溉能力持续增强。十年来,我国建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引江济淮等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54处,建设一批大型供水水库及大型灌区,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1亿亩。全国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8900亿立方米,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作为水利工作者,我们将重点推进重大水利工程、节水改造工程、生态治理工程等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水利项目建设,积极构建循环畅通、功能协调、安全可靠、调控自如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庄稼说。(陆娅楠)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