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匠心筑机场 守护高原绿

2022-12-13 10:54:01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赵明昊责任编辑:徐雨晨

——中建三局承建巴音布鲁克民用机场航站楼主体结构封顶

  近日,中建三局承建的国家“十四五”重点工程——新疆和静(巴音布鲁克)民用机场项目航站楼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标志着项目离通航又迈进了关键一步。从空中俯瞰,蔚然成型的机场外形呈流线状,如蓄势待飞的白天鹅,静卧于绿色草原之上,与远处绵延的群山和蓝天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画面。

匠心筑机场 守护高原绿

  巴音布鲁克机场位于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开都河西侧,地处天山中段南麓,四周雪山环绕,海拔高度2506米,是新疆第二个高高原机场(高高原机场:海拔高度在2438米以上的机场)。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保护当地环境作为核心要义,通过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应用,打造无污染、低碳、节能的绿色机场,为当地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装上高效节能“心脏”

  项目地处高海拔地区,全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4摄氏度左右,历史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5摄氏度,常规水暖供暖系统在长距离热水输送时会因为水管散热导致大量能量损耗,供暖效率极低。

  建设团队采用新型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将场区供暖热源设为电采暖:石墨烯加热器和墨烯高导电复合加热膜构成供热“心脏”,电热转化率达99%,在满足室内供暖的情况下,大大降低了能耗,同时供暖装置的集中设置也更有利于故障检修。不仅如此,加设的智能温控系统,可以实现航站楼不同区域温度的精准控制,让能量“物尽其用”。

  定制明亮保温“外壳”

  高高原雷暴、大风、雨雪天气频发,冬季供暖期长,太阳光直射强。针对这一特殊气候特点,项目在航站楼外墙面增加了实墙面比例,提高保温隔热性能,避免玻璃面引起过多热量损失,降低航站楼供暖及用电量,也确保了主体结构的安全性。

  走进机场内部,可以发现四周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眼睛”,这些是低视窗、侧高窗和屋盖设置的隐藏式长条形天窗。强烈的高原太阳光线透过它们后不再“直直落下”,而是化为柔和光线,保证了航站楼的明亮,也有效避免了光线直射给人眼造成的不适。“顶部天窗还有一个功能,它有利于热空气上升,形成自然通风的换气效果,提升了室内空气品质。”中建三局项目总工何迁介绍道。

  铺设绿色自然“皮肤”

  机场周边为草原,是当地牧民牧场,同时属于国家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区,区内不乏马鹿、北山羊、白天鹅等多种国家保护动物。

  为保护当地动植物家园不被破坏,项目团队分三步实施绿色“植皮”手术:将草皮土、种植土分类集中堆放,为场区绿化预留充足土源;土方施工过程中,同步推进高边坡覆土,既可恢复边坡绿化,又满足水土保持需要;平场完成后对土面区进行绿化覆土,撒播草种,让绿色植被回归原位、周边环境不被“破相”。

  搭设消化排毒“肝脏”

  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和垃圾怎么办?污水处理站和垃圾转运站组成的机场“排毒肝脏”应运而生。

  污水经系统管网汇流至化粪池、中水池,并经一体化MBR污水处理设备处理,转化为绿化用水,其水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要求,每天可处理污水120立方米。“污水站既有效保护了巴音布鲁克地区水质不受污染,又实现了水资源再利用,可谓一举多得。”何迁说。施工和生活垃圾也有规定去处,它们经垃圾船运送至项目垃圾转运站,再由当地环卫车清运至城市垃圾站进行集中处理。

  创新熔铸强壮“骨骼”

  项目地处偏远,无混凝土供应站资源可用,建设团队因地制宜,开采当地砂石制作混凝土。

  中建三局技术人员在当地的圆砾土中添加新型激发剂形成混凝土拌制的原材料,经多次取样试验成功达到设计强度要求,经行业内的多名知名专家论证,可应用于机场的排洪渠、管沟等非主体承重部位,有效减少了砂石开采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此外,针对爆破钻孔扬尘问题,施工人员在所有钻孔机上增加了吸尘设备,有效地减少了钻孔扬尘的产生。

  “美丽新疆是我们的家,作为建设者,我们会用匠心守护绿色,用精品工程助力新疆奔赴更加美好未来。”中建三局项目经理李磊说道。(赵明昊)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