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技能之光点亮青春梦想

2022-12-20 10:23:22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祝云舟责任编辑:徐雨晨

——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观察

  技能巅峰对决,中国捷报频传。9月中旬至11月下旬,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在欧洲、亚洲、美洲等地区的15个国家分别举办,年轻的中国工匠们一次次身披国旗,冲上领奖台,接过金牌,一抹抹鲜艳的“中国红”在世界技能舞台大放异彩。

技能之光点亮青春梦想

  中国技能健儿闪耀世界技能之巅

  以指点穴、以掌推脉、以肘揉经,动作轻重适宜,如行云流水……在芬兰赛区,美容项目选手王佩以自创的中式美容推拿技法、全情投入的状态赢得了裁判和观众的赞叹。最终,裁判为这套极具东方美学的运动按摩手法打出了最高的等级分。“那是一次‘高光时刻’。”王佩激动万分。

  以拼搏之姿决战技能之巅。在世赛特别赛的赛场上,中国选手沉着应战、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向世界展示着新一代中国技能青年的青春风采和工匠精神。

  异国参赛、陌生的比赛环境,选手们一边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一边随时应对现场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嘭”,随着一声响动,数控车项目的吴鸿宇心里“咯噔”一下:一位外国选手把他刚检验过的机床给撞了。发生在比赛前机床检验环节的这一幕,给吴鸿宇带来新挑战。尽管有工程师维修,但维修后的机床不可能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意味着第二天他必须再花一点时间去熟悉各个参数。

  意外并没有影响吴鸿宇的发挥。比赛开始后,他先是用十分钟熟悉设备,放慢节奏,找到操作的手感,然后逐渐形成规律,再加快速度。“虽然其他选手加工速度很快,但我深知精度和质量才是制胜法宝。”最终,凭借精湛的工艺,吴鸿宇以8分的巨大优势一举夺冠。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其竞技水平代表了当今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数控铣项目实现“四连冠”,砌筑项目和时装技术项目实现“三连冠”,数控车、电子技术、电气装置和移动机器人项目蝉联金牌……

  “领奖那一刻,我把五星红旗披在身上,这种感觉特别棒,因为我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技能!”宁波技师学院的蒋昕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重型车辆维修项目中,他战胜发达国家的对手获得金牌,实现了中国该项目金牌“零”的突破。

  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世赛是一个综合性职业技能赛事,中国队能够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体现了我国产业结构完整、基础雄厚的优势,也体现了我们支撑实体经济的强大技能人才实力。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世赛选手如同金字塔的塔尖,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塔尖,是因为有坚实的技能人才队伍做根基。”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天津)研究中心副教授陈晓曦说。

  奖牌背后

  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技能开发优势

  伸出手,手掌和指腹上布满厚厚的老茧,22岁的家具制作项目选手李德鑫有一双和年龄极不相称的手。正是靠着这双手,他在世赛特别赛上为我国赢得了家具制作项目首金。

  “家具制作需要保持手感,形成肌肉记忆,一天不练就会感到生疏。”李德鑫说。备赛期间,除了吃饭和午休,他几乎每天从8点训练到21点,在特定的冲刺期还会加练。跟机器、刀具打交道,起水泡、擦伤、割伤在所难免,高强度的训练成就了他老练、独到的“手上功夫”,比赛中他以超高精度的作品获得冠军。

  炉火纯青的技艺来自永不言弃的努力,信手拈来的轻松源自日积月累的奋斗。世赛领奖台之外,集训基地深夜通明的灯火见证了这群技能青年奋斗的青春、前行的底气。

  每天要在训练室待上10个小时,反复进行“一铲灰、一块砖、一揉压”三个动作不下200次的练习,这是砌筑项目冠军伍远州备赛期间的日常。为了达到最佳手感,伍远州在训练时不戴手套,久而久之,他的手磨出老茧,指甲缝里的青白石灰甚至漂白了十个指甲。“唯有高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伍远州说。

  世界舞台上的较量,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成绩的取得也得益于中国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建立。我国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每年举办国家级一类大赛近10项、国家级二类竞赛70余项,参与竞赛人数达到上千万人次,为选手们脱颖而出、锤炼技能创造了机会;建立300多个项目的集训基地,成立4个世赛研究(研修)中心,为科学开展集训和备赛提供了强大支持。

  “个人的成就与国家、单位的支持密不可分,1枚金牌背后是10个、100个、1000个甚至更多人员的投入。”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院长叶军峰说。

  世赛风向标指引技能人才培养方向

  “‘刮腻子’‘拧螺丝’也能成为世界冠军!”“真的是‘行行出状元’!”“技工教育的春天来了!”随着中国代表团摘金夺银的消息不断传出,网友们纷纷欢呼、点赞。世赛选手们再一次成为技能改变命运、竞赛点亮人生的生动范本。

  移动机器人项目金牌选手侯坤鹏、唐高远,一个是高中落榜生,一个是高中辍学生,凭借技能走出了一条立足平凡成就非凡的道路。放弃大专院校、主动选择技工院校,可再生能源项目金牌选手陈智勇用行动和实力打破了身边人对技工院校的偏见……

  一技之长,能动天下,走出赛场,世赛效应正在持续发酵。夺冠归来,侯坤鹏、唐高远受到河南漯河市委书记的接见与盛赞,并受邀留校任教。成为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世界冠军后,有很多企业邀请马宏达去做技术顾问或者管理型人才。得知张洪豪获得信息网络布线项目银牌,天津市人社局第一时间送上好消息,除了30万元奖励,张洪豪明年还可以破格申报副高级职称。“制造业强国需更多‘技能奥运冠军’,这样的年轻人也应该成为众人仰慕的明星或者偶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李长安说。

  以赛促学、以赛促育,世赛风向标进一步指引着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

  紧跟产业发展是世赛的鲜明特征。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技能人才,让“广东技工”与广东智造实现了同频共振。广东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积极推动字节跳动、腾讯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与优质技工院校组建联盟,加快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能培训,培育掌握新职业、新技术的产业“新工匠”,为广东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这次比赛,在移动应用开发、网络系统管理、云计算和3D数字游戏艺术等数字技能领域的4个项目中,广东选手斩获3枚金牌和1个优胜奖,体现了广东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量的跃升、质的突破。

  大国之路,匠心筑梦。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的人才。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更大范围、更大力度,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以世赛为引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技能人才的黄金时代已然到来!(祝云舟)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