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会呼吸”的城市让幸福加码

2022-12-20 11:12:34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金秋时责任编辑:徐雨晨

——贵州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蓄水性。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十分形象地得名于此。

  2015年,贵安新区获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成为贵州第一个试点城市。今年3月,安顺市、毕节市被确定为省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5月,安顺市成功入选“十四五”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未来3年将获得国家补助资金11亿元。

  至此,贵州省拥有两个“国字号”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点、示范城市。

  从试点到示范到全域,贵州各地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逐步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整体目标,正在努力建设“会呼吸”的城市,以更优质的宜居环境,让人民群众的幸福加码。

“会呼吸”的城市让幸福加码

  化解内涝 城市下雨不“看海”

  对家住安顺东站出口不远的麒麟小区居民李女士来说,每年5月到8月的下雨天出行,是她和小区居民不得不面对的共同烦恼。

  “下了一夜雨,路上就变成了一片海!”李女士调侃说。

  由于过去的市政管网缺乏长远规划,容量不足,缺乏雨水径流缓冲设施,加之长期不及时清理淤泥,导致雨天大量雨水涌入市政管网,部分管网堵塞,不能及时排水。

  今年5月,安顺市通过新建雨水管网1200米,扩宽原雨水管网容量,并新建雨水检查井等,明显改善了该路段雨水成涝的现象。

  为全面整治城市内涝,安顺市今年9月印发了《安顺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将城市内涝治理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到2024年,安顺80%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全面消除城市内涝积水点。

  除加大对市政雨污管网工程整治外,贵州各地还积极加大海绵材料、海绵技术在市政道路建设中的应用。

  河湖治理 昔日污水换清波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蝶变后的安顺经开区娄湖,早已不是曾经污水横流的“娄家坡”水库。

  过去这是个开放式水库,周边垃圾和污水大多直接排放,造成水污染严重。2017年,安顺市启动娄湖生态公园项目。将娄湖生态公园周边市政道路采用海绵方式建设,驳岸步道均采用透水材料,利用植草沟收集雨水,实现生物过滤,昔日浑浊不堪的“娄家坡”清波回归。

  安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建设科科长杨剑介绍,今年9月底,安顺经开区娄湖生态湿地公园开发PPP项目第二批项目集中开工,以打造“山湖海绵体系”为目标,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技术措施,让娄湖片区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不只是安顺的娄湖,近年来,贵安新区车田河水系通过两湖一河项目的海绵建设,全面提升了月亮湖、星月湖、车田河区域的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使水质长期保持地表水三类标准。

  贵安新区两湖一河项目通过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公园”、透水铺装、“浮动湿地”、生态驳岸、末端径流污染控制设施等,进一步优化了贵安新区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布局。

  综合治理 海绵城市更宜居

  位于安顺市医院北侧的顺园,昔日的垃圾山摇身一变,成了绿色公园。

  安顺对该垃圾填埋场进行改造,在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上,结合四面环山的自然地形,通过景观塑造、公共空间营造,绿化美化,打造城市综合公园,并建设透水型休闲步道、活动广场等海绵设施促进雨水下渗,解决地面积水问题。

  如今的顺园,青山绿水、环境优美,成为当地市民的“网红”打卡点。

  顺园的绿色变身,是贵州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最大程度尊重自然生态本底、全域谋划海绵城市建设、加大城市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

  海绵城市建设刚刚起步,需要不断探索成功路径。贵州各地正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努力创造更加优质宜居的城市环境,推动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金秋时)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