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新征程上的山东建设者

2023-03-28 09:59:26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李萍责任编辑:晨阳

——中建八局二公司齐鲁医院急诊综合楼建造纪实

新征程上的山东建设者

  山东济南,文化西路与趵突泉南路交叉口,一幢“身披金甲”,宛如一艘方舟的崭新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便是由中建八局二公司承建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新成员”——急诊综合楼。

  急诊综合楼的建筑主体为地下3层,地上两座塔楼通过5层裙房连接为双子塔结构——南侧塔楼14层,北侧塔楼13层,总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工期600天。重任之下,时间给出了答案:2021年8月6日,项目团队进场;10月15日,主塔楼冲出正负零;2022年1月9日,主体结构封顶;7月30日,外装饰大面完成封闭;2023年3月16日,正式完工。

  “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进场前,我们是签了军令状的,无论如何都要准时交卷,甚至是提前交卷,而且还要考出个好成绩。”项目负责人张顺的语气很坚定。

  保住泉水 “站稳脚跟”

  为了使急诊综合楼“站稳脚跟”,项目团队盯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地下工作”。急诊综合楼距离趵突泉的直线距离仅500多米,正处于趵突泉泉域汇集出露区,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分布广泛,基坑作业时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影响趵突泉的正常喷涌。

  因此,项目团队的每一步动作都必须慎之又慎。施工前,认真研究地质勘探报告文件,发现项目基坑的基底与灰岩顶板之间发育有30米以上的辉长岩层。这种岩层隔水性能较好,对基坑降水和回灌来说是一个好消息;邀请专家召开专项论证会,制定“保泉方案”,设定“保泉线”,明确基坑深度不能超过20.1米。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科学把控,将基坑深度确定为17.6米,并严格按照方案组织基坑降水和回灌工作,累计降水近10万立方米,回灌近4000立方米。这不仅有效保证了施工质量,还将项目建设对泉水环境的影响降到了最低。项目团队乘胜而上,20天就完成了主塔楼范围内1.1万平方米的筏板施工。

  作为医疗类建筑工程,项目包含众多医疗专项内容,交叉作业也是项目管理的一大难点。项目团队采用EPC建造模式和矩阵式管理架构,设置11个管理部门负责现场协调,组织各专业联动,超前策划,制定细致的施工计划和任务分工,累计优化工期80余天。

  闪转腾挪 灵活应变

  场地狭小、交通受限、物料进场困难也曾令张顺直呼“我太难了”。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需要使用大量物资,仅以钢筋为例,每天的需求量约为200吨,最多时接近300吨。但是项目紧邻齐鲁医院原有建筑群,基坑外最狭小的空间,宽度不足两米,场内可供物料堆放的空间小到只能两人并排通行。项目还临近趵突泉景区和泉城广场,根据交警部门的统计,施工场地外,每天的人流量高达3万人次,运载物料的车辆通行缓慢。

  怎么办?向计划施工发力!项目团队成立专门的“物资小组”,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做到每项施工内容至少提前一天部署到位,物料暂存厂家或其他工地,随用随运。与此同时,积极协调、配合交警部门,选派6名项目管理人员作为交通协管员,协助疏导周边道路交通。如此一来,施工车辆到场即装卸、完成即驶离,既提高了物料运输效率,又尽可能降低了对周边交通的影响。

  “装载钢筋的车辆不能进场装卸,就用塔吊把钢筋吊进来,”张顺一边用手模仿着塔吊吊运钢筋的动作,一边说,“混凝土罐车也开不进来,我们就用‘溜管+地泵+天泵’相结合的方式,随机应变嘛。”项目分八个工区,每个工区需要浇筑约3000立方米混凝土。按照张顺的方法,使用一套溜管在各施工区段间依次浇筑,既节约了机械设备资源,又节省了多套溜管支架原本会占用的宝贵空间。

  绿色施工 以人为本

  扬尘污染和噪音扰民在施工过程中常被人诟病。中建八局二公司项目团队坚持以人为本、绿色施工,将保证小区居民、医院患者的生活、休息作为优先事项,在降尘减噪上花足了心思。

  “我们搭设了隔音防护棚,安装了高速隔音屏障,这样可以将噪音降低20分贝,”项目安全负责人谭永祺边走边介绍,“你看,挖掘机上都有喷淋系统,雾炮车统一编号、统一检查,保证扬尘管控到位。”项目采用预制加工技术,幕墙骨架焊接和风管制作均在场外完成,施工现场仅保留安装环节,减少噪音产生。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项目广泛应用“复杂环境下抗浮锚杆精确定位后置锚杆施工技术”,通过调整工序、更换机械、创新方法,规避了传统抗浮锚杆施工时裸土面积大、易扬尘、噪声大、降水量多的问题,30天就完成了2000根抗浮锚杆的施工任务。经专家评价,该施工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济世方舟”已扬帆起航,奋进的新征程上,项目人员还在续写民生保障项目“加速度”的新篇章。(李萍)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