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建协副主席,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张利
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办的第二十八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新任主席库迪埃女士也明确提出,期待中国凭借自身独特公共管理体系和高效决策运行能力,从而为全球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带来启发。
进入“十四五”时期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趋势由增量到提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与此同时,人们对更好的生活空间的需求日新月异、持续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求我们建筑从业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需求,以人们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探寻空间干预的新的正确方法,将城市建成空间系统的底层逻辑从“物”回归到“人”,把人的因素纳入建成空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之中,做到“见物又见人”。
快速建设时期,公共建筑建成效果经常不如预期,造成极大资源浪费,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其中,对空间体验的不准确预测,经常误导设计决策,是突破这一难题的瓶颈。准确的预测须包含物端和人端两个方面:物端是设计媒介对空间的仿真,人端是对使用者主观感受的衡量。建筑史上,易于量化描述的“物端”总能得到最新科技的支持,而“人端”的量化(特别是空间体验的量化)方法非常有限,制约了“人端”的发展。当下,沉浸式环境已可轻松支持高度真实感的实时双目视图,基于精准的复杂建模,在建筑建成之前为使用者带来身临其境体验、并实时收集人因测度数据反馈设计决策成为可能。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已为突破空间体验预测这一瓶颈提供重要契机,迭代和更新城市与建筑设计技术工具箱势在必行。
从已失文化遗产再造、城市集体记忆赓续到新型空间界面实验、日常生活环境提升,多种场景下对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已侧面印证了一个行业共识: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潜力。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做具体的方案设计,还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承提供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建成空间品质,实现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城镇化建设。基于此,我认为,建筑行业与建筑师应当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与数据的时代,以主动的适应变革走出传统的舒适区,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空间需求持续贡献力量。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