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暮色四合,福州恒大滨江广场的玻璃幕墙便会映出漫天霞光。站在这个由他亲手打造的超高层综合体脚下,胡晖的目光仿佛能穿透钢筋水泥,看见那个站在岳麓山下的青涩身影。从湘江之畔到珠江三角洲,他用专业与坚守,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刻下了属于自己的工程师密码。

(图为胡晖)
岳麓时光:土木精神的奠基
1993年的秋天,岳麓山红叶正浓。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教室里,胡晖第一次接触到结构力学的美妙世界。那些看似冰冷的公式背后,隐藏着支撑现代城市的力与美的平衡。“我们的教授常说,土木工程师是城市的诗人,用严谨的公式谱写大地的诗篇,"胡晖回忆时,眼中仍闪烁着理想的光芒。四年的系统训练,不仅赋予他专业的基石,更在他心中埋下了对建筑永恒的敬畏。
珠江奔涌:专业深度的淬炼
新世纪之初,当中国城市化进程按下快进键,胡晖选择回到校园。华南理工大学结构工程实验室里,他常常通宵达旦地构建有限元模型,试图破解复杂结构的力学密码。"那三年,是我从技术执行者向问题解决者转变的关键时期,"他说。硕士阶段的深造,让他学会了用科研的严谨对待工程实践,这种思维方式成为他日后破解众多技术难题的利器。
山海征程:管理艺术的升华
2004 年,胡晖硕士毕业后,正式踏入职场。从基层工程师做起,他一步一个脚印,先后参与了多个房地产项目的建设。“在基层工作的那段时间,我接触到了房地产项目的各个环节,从项目规划、设计到施工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让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经验。” 胡晖说,“这些经验不仅让我对建筑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1 年,胡晖加入恒大集团。在恒大的岁月里,胡晖的足迹遍布山海之间。从福建丘陵到珠江水网,他统筹着105个项目、超2000万㎡的建筑画卷。最繁忙时,他一天要辗转三个城市,早晨在厦门的海边查看地基,下午在东莞的工地协调施工,夜晚又在佛山的办公室里审阅图纸。
"每个项目都是一首交响乐,"他这样比喻,"技术是旋律,管理是节奏,而团队则是演奏者。"在珠三角某复杂地质条件的项目中,他带领团队首创"动态设计管理法",通过实时监测、动态调整,成功攻克了软土地基上的超高层施工难题。这个项目后来成为行业教科书级的案例。

(图为胡晖召开项目指导工作)
数字革命:技术创新的破局
2019年的一个雨夜,胡晖在项目现场目睹了一次因信息传递失误导致的返工。那个夜晚,他萌生了研发协同管理平台的想法。"传统工程管理就像在迷雾中航行,"他说,"我们需要数字化的罗盘。"
此后三年,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自主研发的五项管理系统相继问世。其中,"建设项目各专业协同管理与信息共享平台"犹如一个精密的数字神经系统,将设计、施工、采购等各个环节有机联结。在东莞悦龙台项目中,这个系统提前预警了137处专业冲突,避免了近千万元的返工损失。
匠心传承:工程哲学的沉淀
在他的办公室书架里,除了专业书籍,还摆放着各地的土壤样本。"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他轻轻打开一个标本盒,"读懂大地,才能建造出与之共鸣的建筑。"
时光荏苒,曾经的青年已生华发,但眼中的热忱未减分毫。他发起"工程师训练营",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建筑会老去,但经验和精神的传承永远年轻,"他说,"这是我作为工程师的终极使命。"
夜幕降临,胡晖站在即将交付的项目顶楼,俯瞰万家灯火。每一盏灯光的背后,都有一个关于家的梦想。"我们建造的不仅是建筑,"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更是承载生活的容器,记录时代的史书。"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胡晖用多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工程之美,不在于楼宇之高耸,而在于专业之深度;不在于技术之新颖,而在于匠心之传承。他就是用这样的信念,在中国的城市画卷上,一笔一画地书写着属于工程师的时代答卷。(文/张俊易)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