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是陕甘宁蒙晋交界的重要节点城市,长期面临土地资源贫瘠、沙漠化严重等问题。榆阳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扎根大漠,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 余公里,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治理沙化面积2.44 万平方公里。
为了弘扬“治沙精神”,从本土特色文化中挖掘生态文明资源,大力弘扬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治沙精神的时代内涵,都市更新集团采取大师工作营(点击文字获取更多信息)的方式,在榆林补浪河大师工作营中,将策划、规划、景观、建筑、灯光照明、公共艺术、视觉导览等各个要素放在同一个工作平台,其中重点建筑特采用集群设计(点击文字获取更多信息)这一创新模式,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实践院院长、设计学院院长助理、建筑系副教授、奥默默工作室主持设计师张海翱老师领衔团队以营房为原型设计榆阳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景区研学接待服务中心。本文系设计师对此方案的完整解读。
2023年,榆阳区政府联合都市更新集团发起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设计大师工作营,聚焦榆林独特而广大的防沙治沙成果,力图深入挖掘并整合这些独一无二的潜在自然人文历史资源,规划展现榆林毛乌素沙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打造独具特色的“沙漠生态园博园”。
基于项目的定位高、操盘复杂的特点,都市更新集团采用大师工作营的创新方式,将策划、规划、景观、建筑、灯光照明、公共艺术、视觉导览等各个要素放在同一个工作平台,聚集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具有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的顶级团队,共同推进项目实施。在此过程中,都市更新集团遵循“策划先行、规划引领、运营前置、设计定制、持续熬制”的二十字方针,汇聚多专业领域大师团队,共同勾勒补浪河发展蓝图。
补浪河大师工作营由都市更新(北京)控股集团董事长、CBC建筑中心主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理事长彭礼孝担任总策划,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黄晶涛担任总规划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原院长王向荣担任总景观师,宁夏沙坡头旅游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陶能担任运营总顾问,北纬开营(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大伟担任研学总顾问,北京同衡和明光电研究院院长荣浩磊担任灯光照明总顾问,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原院长王中担任公共艺术专家,王者联合艺术总监王成福担任视觉导览专家,形成大师工作营总师团队,构建以总师统筹指导为核心的多专业面对面工作平台,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把关与指导,在整个推进过程中动态陪伴项目成长,指导补浪河建设。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集群设计基于大师工作营的成果展开。大师工作营期间,都市更新集团策划团队对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治沙精神、文化、历史做了深入调研与研究,提出“沙漠生态园博园”的发展定位,将打造国家研学营地及国家级5A景区,服务于全国中小学生及游客。为实现这一目标,精心策划了国家研学大本营、治沙精神报告厅、景区研学接待服务中心等重点建筑。并以“集群设计”的方式,邀请张海翱、王振飞、赵元超等知名设计师,为补浪河留下经典的原创设计作品,传承与弘扬毛乌素治沙精神,共同实现“沙漠生态园博园”的美好愿景。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实践院院长张海翱老师基于对项目背景和治沙精神的深刻理解,以营房为原型设计出榆阳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景区研学接待服务中心,以期在满足现代使用需求的同时,使人联想到曾发生在这片土地之上的动人的治沙故事。本文系设计师对设计方案的深度解读。
现状解读
项目位于陕西省榆林市西部,距榆林机场约70公里,在榆林市1小时交通圈的边缘。基地位于榆林市榆阳区大水湾村,陕蒙交界处,距榆林城区65公里,补浪河乡政府4.4公里,西邻曹家师村,南接补浪河村,东北接省不扣村。
在榆阳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景区研学接待服务中心的设计中,我们充分反思了治沙事业的理念,将其融入到建筑的各个方面。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在当时生活的住所,其建筑的朴素反映出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女子民兵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设计的灵感源自于女子民兵连营房,这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对治沙理念的一种象征。
理念生成
我们将治沙事业的理念与建筑形态相结合,通过设计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建筑外观采用了与连营房相似的风格和材料,提升了游客服务中心的可视性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此外,我们还考虑到了游客服务的功能需求,注重实用性和便利性,使建筑能够更好地为游客提供服务。
设计策略
在建筑的形态设计上,我们充分考虑了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采用了低调内敛的外观,模仿女子民兵连营房建筑形式。建筑的高度和体量适中,稳重大气,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同时,建筑采用了大面积的落地窗和开敞的空间布局,让自然光线充分渗透到室内,与室外的环境产生联系。
建筑色彩力求展示亲和的气质与大气的氛围。深褐色的光板和仿传统白泥肌理的混凝土色主题相得益彰,寓意着沙漠与绿色的和谐相处。米黄色的装饰构件则为建筑增添了一抹温暖,使游客服务中心更具亲和力。这种色彩的运用不仅令建筑外观更加引人注目,同时也传递出治沙事业与自然相融合的理念。
重点设计解读
平面设计 治沙事业需要广泛的宣传和参与,而游客服务中心作为宣传和信息交流的枢纽,设计师注重提供互动和体验的场所。为了激发游客的参与欲望,设置了展示治沙成果的展览区和交流活动区,为游客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室内设计 我们将精心设计和装修建筑内部,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舒适、自然、简约大气的展览、集散空间。空间的设计风格以简约、现代为主,同时融入了一些与营房风格相似的自然元素,如石头墙、木质地板等。空间中的服务中心区域与休息、展厅区域相互融合,打破了传统游客中心的刻板印象,营造出一种轻松、舒适的氛围。
空间布局 我们将根据不同部门的需求和功能,设计出合理的展示区域、休息区、中心服务区等区域,提供给游客更舒适的游览体验。入口门厅处设置了巨大的LED屏幕,用于展示关于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成果、未来的规划等,通过屏幕信息的传递加强宣传效果,让游客也能参与其中。
咖啡厅及书吧 在游客中心入口处左边设置一个简约现代咖啡厅及书吧,供游客们享受热饮和阅读的时光。这样的场所吸引着不同背景和兴趣的游客们聚集在一起,为社交的发生提供舒适的场所。这种社交互动有助于构建一个友好和谐的旅游环境,让游客们感受到友善和包容的氛围。书吧可以提供各种书籍,包括文学、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的作品。这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通过阅读来了解当地文化、历史和人文风情的机会。咖啡厅可以成为举办文化活动和座谈会的场所,为游客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参与机会。
文创展示区 游客中心入口门厅的右手边是一个文创展示区。文创区旁的楼梯是通向二楼的文化展厅。文创展示区能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支勇敢无畏的治沙队伍,为治理荒漠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文创展示区可以通过展示相关的文物、影像、图片、文字和模型等方式,让游客了解和认识这一历史事件和这支勇敢队伍的故事。这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文化遗产,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这一历史的重要性。
文创展示区还可以通过互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等方式提升游客的体验和参与度。游客可以观看影片、听取讲解、参观实物,更加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故事。文创展示区除了向游客介绍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历史之外,还可以通过展示和讲解相关的科学知识,教育人们关于环境保护和治沙的重要性。这样的展示区可以为游客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到治理荒漠化的方法和技术,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主创设计师观点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是一支勇敢、坚韧和充满活力的队伍,为治理沙漠、保护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治理沙漠,她们放弃了自己的个人时间和利益,毅然投身到沙漠的战斗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因此,我们在设计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游客中心的时候想到了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亲和力强、稳重大气为设计理念,设计元素以治沙的精神为引领,建筑形式则以女子民兵连营房为主。
首先,建筑设计的亲和力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作为治沙队伍的象征,游客中心的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不仅尊重自然,还能够向游客传递环保意识。我们再设计中还可以运用绿色植被、自然材料和可持续建筑技术,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辅相成,形成和谐的整体。
其次,建筑设计要具备亲和力,能够引起游客的共鸣和情感共鸣。通过设计细节和空间布局,打造出一个温馨舒适的游客中心,以吸引和留住游客。同时,通过人性化的设施和服务,提供便利和舒适的体验,使游客感受到关怀和温暖。
进一步,建筑形式以女子民兵连营房作为设计元素,能够沉淀历史记忆和传承荣光。女子民兵连的连营房是她们生活、训练和工作的地方,是她们治沙事业的象征之一。以此作为建筑形式的设计元素,不仅可以借鉴连营房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将历史意义、荣誉感融入其中,还能够激发游客对这支勇敢无畏的治沙队伍的敬意和对历史的认知。此外,建筑设计的稳重大气与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使命与责任,治沙队伍坚韧、稳定和专注的特质相匹配。
方案总结
总的来说,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接待中心设计理念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亲和力强、稳重大气”为理念,设计元素以治沙的精神为引领,建筑形式以女子民兵连营房为主,具有传承历史和荣光、关注环境保护、提供优质游客体验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样的设计,来访的游客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故事和成就,感受到治沙事业的伟大和挑战。
我们将根据不同部门的需求和功能,设计出合理的展示区域、休息区、中心服务区等区域,提供给游客更舒适的游览体验。入口门厅处设置了巨大的LED屏幕,用于展示关于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成果、未来的规划等,通过屏幕信息的传递加强宣传效果,让游客也能参与其中。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