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城市建设> 正文

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项目配套骨干道路全线通车

2025-07-14 11:16:30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张青责任编辑:李维
  日前,由中交城投承建的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项目配套骨干道路——二十涌北路、规划纵三路顺利实现全面通车,标志着项目取得关键性突破,为南沙南部城市建设提质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建保障。

  据悉,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项目配套骨干道路工程是南沙南部区域发展的关键性市政配套基础设施,该两条道路位于南沙万顷沙镇南部,总长约3.15公里,与深中通道南沙联络线、万环西路南延线、灵新大道南延线等形成“棋盘式”路网格局,涵盖道路、桥梁(1座跨河涌大桥、3座连接涌桥、1座过水箱涵)、给排水、交通、照明、电力、绿化等多项系统性工程。其建设不仅完善了城市功能网络,强化南沙作为大湾区交通枢纽的功能,更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项目配套骨干道路全线通车

  开创先河步履式顶推创“南沙经验”

  在二十涌大桥钢箱梁顶推施工中,项目团队首次在南沙地区采用“步履式顶推法”,将庞大的钢箱梁结构分解成45个独立单元,使用260吨履带吊逐个将节段梁平稳安全地吊装至拼装平台上,以毫米级精度完成近3000吨钢梁的精准顶推。项目团队还邀请多名业内专家进行技术指导,采用PID无极调速同步顶推系统,通过实时监测与自动纠偏技术,攻克了跨涌桥梁施工中“大跨度、高精度、复杂工况”的施工难题。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攻克了南沙软土地基、复杂水网的施工难题,更开创了步履式顶推法施工的先河,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南沙经验”。

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项目配套骨干道路全线通车

  攻坚克难匠心铸就民生精品工程

  面对配建道路施工区域水网密布,土壤含水量高、土层柔软且渗透性差,流塑状淤泥地深度最深处甚至可达40米的极端地质不利因素,项目建设团队迎难而上,综合分析软土路基处理段地质条件,根据软土土层厚度,针对性采用堆载预压+塑料排水板、预应力管桩处理、水泥搅拌桩、大直径搅拌桩、三轴搅拌桩、水泥搅拌桩+塑料排水板等复合地基处理法进行科学处理,给软土路基换上一副“硬骨头”,不仅能进一步提高路基的承载力,还能减少沉降风险,成功攻克不良地质路段和特殊路基处理难题。同时面临恶劣天气、紧迫工期与交叉施工等多重压力,项目建设团队积极统筹施工组织,强化工序衔接与安全质量管控,全力推进工程进展。自开工建设以来,连续突破路基堆载土满载、桥梁下部结构、道路管线施工等多个建设节点,于2025年4月30日实现二十涌北路全线及规划纵三路场馆段完工,于2025年5月31日达成规划纵三路全线通车条件,并于日前开放道路正式通车。项目还通过连接内水系滨水景观带等设计,打造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形成岭南田园风格的滨水生活场景。

  未来随着中交·蔚蓝海岸住宅项目的稳步推进,以建面约132-205㎡生态海居四代空中院,依托配建道路联通广州地铁18号线南延段(在建)、深中通道南沙支线及南部地区路段,构建起便捷宜居的“湾区高效生活圈”,串联起产业、科研、文体、生态等配套,全面提升城市品质面貌。

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项目配套骨干道路全线通车

  作为南沙区重大民生工程、景观工程、品质工程,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项目配套骨干道路将助力南沙从“地理几何中心”向“功能中心”跃升。这一工程印证了城市建设“里子”与“面子”的协同价值——既以硬核技术筑牢城市功能和安全底线,又以国际化和人性化的设计提升宜居宜业宜游指数,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一流湾区”注入强劲动能。(张青)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