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中交一公局杭州地铁18号线14标段工地的钢筋加工场已响起叮当声。党支部书记程姿洋踏着露水走进班组,胸前的党徽在晨光里熠熠闪光——这是他参与"走进一线班组"活动的第25周,手中那本印着"民情日记"的日记本,已记满了大半。
钢筋加工厂旁的“技术课堂”
“程书记,您看这地连墙钢筋绑扎,接头位置总对不齐,监理说不符合规范。”钢筋班组长王强拿着图纸,眉头拧成了疙瘩。程姿洋凑过去,手指沿着密密麻麻的钢筋比划:"别急,咱们现场演示一遍。
他当即召集了三个作业小组,让经验最丰富的老焊工李师傅先绑一个标准节点,自己则拿着卷尺蹲在旁边,边量边记。“你们看,李师傅在绑扎前先在模板上划了线,接头错开距离就准了。”程姿洋说着,掏出手机打开一段视频,“这是我昨天找工程部要的规范操作视频,每个步骤都标了尺寸。”原来前一天走访时,他就发现钢筋绑扎合格率偏低,当晚就联系工程部制作了《钢筋绑扎三步法》图解。当天上午,程姿洋组织了一场现场技术交流会,15名钢筋工跟着学完,下午的绑扎合格率就从75%提到了92%。
工资单里的“定心丸”
“程书记,能耽误您几分钟不?”一天下班时,农民工老王犹豫着拉住程姿洋。他手里捏着张揉皱的工资条,"这扣款明细不太懂,想问又怕人家嫌我麻烦。"
程姿洋立刻把他拉到工地的"农民工驿站",原来老王担心的是“个税扣款”,程姿洋耐心解释了个税计算方法,并拿出计算器逐项演示。老王听后松了口气,连声道谢。程姿洋又叮嘱财务部及劳资专员,今后每月农民工工资单附上详细说明,让工友们心里更有底。
二维码背后的"问题清单"
“程书记,这二维码真能管用?”老木工张师傅举着手机,对着宿舍墙上的"问题反馈码"犯愁。程姿洋笑着拿过他的手机,帮他扫了码:“您有啥问题直接填,我每天晚上都看后台。”
张师傅犹豫着填了宿舍空调不制冷。没想到第二天一早,维修师傅就来了。原来程姿洋每天晚上都会梳理反馈信息,开个15分钟的支委短会,能当场解决的绝不拖延。这一个月下来,二维码收到了32条反馈,像“洗澡水供应不足”“USB充电口不能用”这些问题,都在三天内解决了。
有天晚上,程姿洋看到一条匿名反馈,基坑边的安全网有个破洞。他立刻穿上衣服赶到现场,果然在基坑东南角发现了一处磨损。“安全问题不能等!”他连夜联系现场值班人员换了新网,还在第二天的早会上特意强调了“人人都是安全员”。
工地里面的“暖心话”
日常工地巡查,程姿洋走到到农民工老王身边。“家里麦子收完了?”他笑着递过一瓶冰镇盐汽水——上周走访时,他记下了老王惦记老家麦收的心事。老王黝黑的脸膛红了:“程书记,您还真记着这事啊!我儿子昨天打电话说,村里帮着把麦子都收完了。”
这不是偶然。程姿洋带着党务工作者做了本"农民工档案",谁家有老人要照顾、谁的孩子要中考、谁的技能证书快到期,都记得清清楚楚。上周在"一对一关怀"时,湖南籍农民工小张支支吾吾说想考焊工证,程姿洋当天就联系了社区,由社区协调了培训机构,建立了项目特种设备人员取证群。小张感激地说:“程书记,您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现在,程书记走进班组已经成了工地上的常态。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工人的诉求,手机里存着上百个农民工的联系方式。"其实工人们要求不高,就是希望有人听他们说话,帮他们解决实在事。"程姿洋常说的这句话,正随着工地上越来越响的笑声,变成实实在在的凝聚力。(侯晨光)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