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城市建设> 正文

追光之路,中交三航局勇闯海上光伏“无人区”

2025-09-24 13:10:29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朱美淋 裘乐申 罗文强责任编辑:xmt02

  在广阔无垠的东营渤海海域之上,一座座巨型光伏平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9月22日,由中交三航局实施的国家能源集团国华HG14海上光伏项目939个光伏平台主体顺利完工,标志着我国在开放海域吉瓦级海上光伏建设领域迈出坚实而关键的一步。

  该项目是全球率先实现并网的最大开放式海上光伏项目,也是国内首个吉瓦级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拟安装2934个光伏平台,场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部海域,规划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在缺乏先例经验和技术参照的挑战下,项目团队坚持“海陆并举、精益管控、向新求质”,成功打造海洋工程领域新质生产力标杆,为国际海上光伏产业规模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科学部署,打造精细化施工范式

  海上光伏平台结构复杂、加工制作周期长,快速形成标准化的拼装作业流程,是项目整体高效推进的关键所在。项目团队一开始便将精细化标准化理念深度融入项目施工管理的全领域各环节。

  通过对周边区域各个大型出货码头深入调研分析,项目团队结合厂家产能、光伏平台总拼和出运条件、运输距离等,科学合理设置10条产线和60个胎位的组拼场地。党员骨干领衔成立供应链保障先锋队,及时协调解决材料供应过程中的突出矛盾,确保供货稳定、运输畅通。

  光伏平台拼装采用“厂内预制+码头组拼”双基地模式,针对桁架片转运与堆存、光伏平台拼装支撑、光伏平台转运等关键工序设计专用工装,实现“一体成型360模块车转运”与“轨道小车流水线”高效协同作业。标准化生产流程确保了光伏平台组件进场、组装、检测、装船无缝衔接,单个厂区单日制作发运平台数量提升至6台,单船单日装船最高记录6台。

  数字赋能,驱动智慧化管理升维

  施工期间,项目团队应用BIM技术,建立了光伏场电子沙盘,对船机布置、施工工艺、关键工序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动态模拟,实现施工方案可视化交底150余次,确保了12个关键节点精准把控,创造单日完成9个平台安装的记录,工效提升20%。

  同时,针对高峰期超千人的劳务外协队伍、以及海上“三打三吊”施工船组及配套船舶,项目团队以信息化手段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建立光伏场安全监管平台,构建“喇叭+视频+一键联通+AI移动哨兵”立体化安全管理网络,推广应用北斗应急救援系统,实现“秒级定位+联动救援”。

  向新求质,锻造新质生产力标杆

  面对“四桩基础+光伏平台”结构设计,以及钢管桩沉桩数量庞大、定位精度要求极高、浅海区作业等诸多施工难题,项目团队依托深厚的海洋工程底蕴,掀起了一场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方位攻坚。

  项目团队充分利用现有船舶资源,研制超宽钢桁架平台运输技术,实行单航次单套运输,避免了由于碰撞、摩擦等原因造成防腐涂层破损、管节变形和损伤问题,实现防腐涂层完好率100%,既提高平台运输质量又节约了项目成本。

  为了适应浅海区乘潮沉桩作业,项目团队研发“海上浮式稳桩平台钢管桩沉桩施工技术”,‌保证了桩基嵌入的精准和稳固,一次定位后可以施工4根桩,将沉桩平面绝对误差控制在50毫米范围内‌‌。在此基础上,项目团队配套研发“智能无人定位系统”及“成套钢管桩标高测量方法”,将桩基垂直度偏差控制在0.3%以内,突破行业标准。

  截至目前,项目团队依托平台拼装、基础沉桩、平台吊装等建设实践,共申请专利19项,形成QC成果5项、施工工法3项、技术论文6篇,切实以科技创新赋能项目高质量建设。

  协同提质,彰显价值型党建动能

  项目党支部坚持以“党建联盟”为载体,先后5次联合属地海事部门、业主、监理及参建单位等多家单位党组织开展常态化联建共建活动,搭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桥梁纽带,凝聚各方合力,发挥党建引领保障作用。

  持续拓展“党建+”路径载体,项目党支部依托联盟平台,实现在安全体系共建、应急救援联动、智慧监管平台开发等领域深度协同,联合开展消防、船舶碰撞等各类专项演练近20次,全方位提升项目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围绕BIM技术应用、生产总体部署、科技研发等八大核心课题,专项学习交流联建活动近20场,形成了“光伏平台拼装”“海上光伏沉桩”“海上光伏平台安装”等8项专项施工方案,真正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同时,项目党支部以开展“攻坚百日战·同心树标杆”劳动竞赛为契机,统筹发挥党员先锋队和“青字号”品牌作用,抢抓施工窗口期,不断掀起建设热潮。

  此次主体完工,充分展现了中交三航局坚定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责任担当,有力彰显了中交三航局在“全绿色”业务上的综合实力与领先水平,为我国乃至世界海上光伏产业规模化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项目全容量并网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7.8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约50.38万吨,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34.47万吨,对于低碳减排、推动未来光伏产业发展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朱美淋、裘乐申、罗文强)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