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三航局承建的日拔大桥横跨格美纳河,桥塔高耸、索缆交错,连接的不只是两岸,更是中马合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闪耀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时代光芒。
靠着对工程极致严苛的标准和执行到底的韧劲,日拔大桥项目经理刘永辉稳稳托住每一道工序、每一个节点。面对压力与机遇,刘永辉用制度管事、用清单明责、用行动争先,用实干答卷诠释着“大国工程”背后的责任与担当。
提早谋篇,化被动为主动
“海外项目,不能等靠要,必须打提前量。”这是刘永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作为砂拉越地区重点工程的负责人,他在项目启动之初便带头主动出击、系统谋划,展开“无声战斗”。合同条款逐条厘清、设计文件逐页研读,从通航净空优化、匝道方案调整,到观光电梯增设,他带领团队在图纸与现场之间反复推敲、多轮比选,确保每一项设计既满足使用功能,又兼顾成本效益。累计提出206项技术问题单,并形成了从发现问题、方案编制到提交跟踪、复盘总结的闭环流程。
结合属地需求和未来运营场景,刘永辉提出多个前置性建议,提升方案的实用性与前瞻性,赢得业主高度认可。正是凭着这种协同高效、提前量足的谋划,项目在复杂环境中抢占了先机,也为后续履约创造了主动权。
两个细节,折射谋划之深。这些举措背后,是一份对市场、对职责、对成败的清醒判断。项目经理刘永辉深知,在海外项目这盘棋上,唯有谋在前、干在先,才能从容应变、赢得先机。
清单明责,协同联动提效益
“不是简简单单提个方案,而是要算得清账、说得明理。”在刘永辉看来,管理就要细到每一环。
他主导建立技术问题清单和批复动态跟踪系统,从建议提出到资金转化落地,形成全过程闭环机制,确保每一项变更“有回应、见实效、能落地”。每一个节点明确责任人,每一项进展可追溯、有闭环——这种制度化、清单化的管理,不仅让技术与商务协同提效,更推动变更成果持续转化。
这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一场精细化管理下的高质量履约。
他坚持把“算细账、算长账”的理念贯穿履约全过程。将高风险高成本的2.5米桩基础水上静载试验,调整为更高效的自平衡试验,并通过办理出口退税、东盟FORM-E原产地证等政策红利,节约可观成本。同时,他推动优化设计与材料计划,把成本控得更细、效益提得更高。
从“一纸建议”到“实际成效”,从“小成本”到“大效益”,刘永辉用精细化管理托起了项目高质量履约的底气与信心。
一桥飞架,见初心更见信任
2025年7月,由中国交建(马来西亚)有限公司承建、中交三航局参建的日拔大桥举行通车仪式,砂拉越总理拿督巴丁宜阿邦佐·哈里亲临现场,将其命名为“敦泰益玛目大桥”,并正式宣布通车。
从施工图纸上的一纸蓝图,到晨雾中巍然矗立的跨海大桥,刘永辉书写的,是履约的承诺,更是信任的兑现。他常说:“我们干的不是一座桥,是一份信任、一种责任。”建设一座桥,牵起一条路,拓展一片未来。
敦泰益玛目大桥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在马来西亚东部的重要落子,更是中马合作深入“最后一公里”的有力见证。这座东马地区的双向四车道双塔双索面斜拉桥,贯通了民都鲁市区与民都鲁机场,30分钟车程直接缩短到5分钟,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缩短工业物流半径,直接惠及约30万当地居民,有效带动沿线产业发展和土地价值提升,成为名副其实的“发展之桥”“民生之桥”。
在敦泰益玛目大桥的建设现场,刘永辉把责任扛在肩上,把队伍带在一线,让效益落在图纸上。团队建立经营例会、季度复盘、专项培训等机制,让“人人有责、人人能提、人人跟进”成为常态,经营从“后台”走上“前台”,项目如期履约、效益同步提升,海外铁军在实战中愈发坚韧。
刘永辉深知,这份成绩,既是个人担当,更是集体荣光——“经营不是某一个人的职责,而是全过程的系统工程,要让每一位员工都知道‘项目为谁建、效益从哪来’。”
通讯员:吴雨声、黄沛怡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