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桩船甲板上的架子工起步,潘学锋逐渐成长为中交三航局四公司海建工程公司执行经理,书写了新时代航海人从基层工匠到管理骨干的奋斗篇章。

浪花里的起点,架子工的“钢铁修行”
上世纪90年代末,刚踏入公司的潘学锋,登上打桩船的第一份工作便是架子工。架子工是打桩作业的“先行官”,每次作业前的检查和指挥,不仅要过硬的技术,更直接关系到整个作业团队的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
“第一次攀爬90米高的桩架时,海风一吹,整个桩架都在晃,手心全是汗。”潘学锋回忆道。为了尽快掌握技能,潘学锋每天跟着老师傅学习桩架上的设备,对照图纸反复琢磨桩架设备的特点;下班后,别人休息时,他还在船员室里研究桩架安全规范,将关键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反复背诵。正是这份较真劲,让他在短短2年内就成为了船上的“架子工能手”,在他待过的打桩船上,桩架从未出现过一次安全隐患。
破浪成长,甲板上的 “协调中枢”
凭借着在架子工岗位上的出色表现,2013年4月,潘学锋被提拔为大副。从专注技术的架子工到统筹协调的大副,岗位的转变让他肩上的责任陡增,这对他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协助船长做好船舶日常维修保养,还要统筹施工调度、船舶进点、协调各岗位配合,成为连接船长与一线船员的“桥梁”。
头门港沉桩作业,是他任大副后面临的首次大考。当时海域水流复杂、风浪频发,打桩船晃动剧烈到船员难以站立,不仅沉桩精度无法保证,人员与设备安全更受威胁。更紧迫的是,按任务要求,必须在7月台风季前完成249根桩的沉放,一旦延误,将致工程滞后、前期人力物力成本大幅损失。
抵达现场后,潘学锋立刻投入水文与气候研究,顶着海风在颠簸的船上测量流速、探测水深,皮肤被晒伤、嘴唇被刮裂也始终坚守。为将潮汐时间从“小时级”精确到“分钟级”,他专程找到当地老渔民,在渔村、渔船上耐心请教潮水规律,把不同时段、不同天气的潮汐变化一一记录,反复琢磨。两周后,他对海域水文了如指掌,闭眼都能精准说出涨落潮时间与流速变化。
这份执着感染了整个团队,船员们主动放弃休息,天未亮便做好作业准备,夜幕降临仍坚守岗位。近两个月奋战后,最后一根桩成功沉放,团队不仅战胜了恶劣环境,更攻克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凝聚力也在此次攻坚中显著提升。
领航团队,破解难题的 “掌舵先锋”
2019年,经过六年的历练,潘学锋凭借着丰富的航海经验、精湛的技术水平和出色的管理能力,成功晋升为“三航桩15”船长,成为了这艘打桩船的“掌舵人”。在他看来,“安全”是船长的第一责任。每个月他都会组织全员进行安全演练,从消防设备使用到落水救援,每个环节都要求船员熟练掌握;拖航过程中,他始终坚守在驾驶台,哪怕是夜间拖航,也会每隔1小时上驾驶台查看设备运行情况,直到船舶安全抵达施工现场。
镇海电厂施工期间,φ80PHC 桩因长度长、直径小、脆性大,加上海域风大、浪高、流急,有效作业时间极短,团队一度陷入困境。潘学锋主动扛下破局重任,带领团队扎根现场,一边研究桩体特性,一边记录风力、浪高、流速变化,梳理出所有影响施工的因素。经过连日分析,他制定出精准方案:先是以“精确抛锚+逆时调角”保障船体稳定,抛锚前勘测海底地形与水流,计算锚点精准坐标;再通过逆时针调锚缆角度,将船体定位误差控制在厘米级,确保打桩锤、替打与桩体同轴,杜绝断桩风险。面对潮汐挑战,他又提出“避峰就谷”模式:结合潮汐表与实时数据,在流速较缓的“平潮期”集中作业,预判流速峰值时提前调整船位避开水流冲击。
在他的统筹下,团队默契配合,不仅未出现安全与质量问题,还将有效作业时间内的沉桩效率提升近60%,最终提前3天完成任务。
匠心传承,海建公司的“管理智囊”
2023年,因工作业绩突出,潘学锋担任海建工程公司副经理,从一线船舶指挥转向全公司生产管理。新的岗位上,他需要统筹多个项目的施工调度、资源调配与团队管理,面对的挑战也从“单船作战” 变成了“多项目协同”。
他深入每个项目现场调研,结合施工难度与工期要求制定“错峰调度方案”:将经验丰富的船员优先调配到地质复杂项目,利用潮汐规律优化各项目施工时间;同时搭建“船舶共享平台”,实现跨项目设备高效调度。2024年,海建公司不仅圆满完成所有指标,他分管的工程管理部还荣获立功竞赛优胜班组。
作为管理者,他始终重视“传帮带”。他带的徒弟已成长为打桩船船长、大副;发现年轻船员缺乏复杂项目经验,他定期组织技术交流会、沉桩经验分享会,毫无保留地传授打桩技巧与应急经验,还鼓励船员提合理化建议,为公司发展建言献策。
2025年10月,他担任海建公司执行经理。从打桩船甲板上的攀爬者,到海建公司的管理骨干,潘学锋用二十余载坚守与创新,践行“在岗一分钟,尽职六十秒”的职业信念。如今,他仍以对水工事业的赤诚,在推动公司水工品牌建设的道路上笃定前行,用行动诠释新时代国有企业的担当与使命。
通讯员:叶志豪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