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建筑学界,刘莹婕是少数能把个人成长经历、严谨的学术训练与对气候危机的敏锐洞察交织在一起的青年研究者。对她而言,建筑不仅是空间与形态的创造,更是一种回应时代挑战的责任。建筑的建造与运行如今消耗了全球近四成的能源,如何在设计与研究中回应这一挑战,成为她学术与职业道路上不变的核心追问。
她的学术旅程始于北京交通大学建筑学本科,在那里打下了建筑物理与能耗模拟的坚实基础。之后,她进入内蒙古兴泰建设集团担任绿色建筑咨询助理工程师,参与多项绿色建筑与节能项目的设计与评估工作,参与项目获得鲁班奖。这段经历让她更加深刻地理解数据、技术与建筑可持续性的内在联系。之后,她赴哥伦比亚大学攻读高级建筑设计硕士,接触到碳核算、能源模拟与数据驱动的城市研究课程,并首次运用机器学习分析曼哈顿街道绿化的分布,揭示绿化不仅是生态问题,更折射出社会公平。这一跨学科尝试成为她博士研究的重要起点。如今,在华盛顿大学建筑环境博士项目中,她将人工智能、大规模城市数据与可持续性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面向未来的研究路径。
她的研究常常从具体问题切入,却能揭示深远的社会意义。她在研究城市转型时,不仅关注街区形态的变化,还借助街景图像捕捉居民对“安全感”和“宜居性”的感知,发现纽约与孟菲斯的更新轨迹迥异:前者零散且社区驱动,后者则逐渐分散化。这提醒人们,城市设计改变的不只是空间,更是生活体验。在另一项研究中,她引入视觉Transformer模型,从谷歌街景中识别建筑外立面材料,大幅提升了城市能源模型的预测精度。这种方法不仅让能耗模拟更可靠,也为低碳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途径,展现了她将人工智能与建筑语言无缝融合的独特能力。
然而,她的工作并不止于模型与算法。她始终坚持,技术必须服务社会。在研究西雅图绿化分布时,她发现缺乏绿化的区域往往与高贫困率、种族隔离和过度拥挤的住房紧密相关,使“绿化”成为社会公平与社区健康的重要资源。她的研究成果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数据支撑,使绿色空间的规划更具公平性与包容性。
谈及未来,她更强调愿景而非个人成就:通过设计与数据的结合,让城市更健康、更公平、更具韧性。正如她所说:“可持续建筑不仅仅是节能的技术挑战,更是一种社会承诺,让每个人都能生活在更美好的环境中。”在学术与实践的交汇处,刘莹婕正以独特的方式回应着这个时代的核心问题,她的研究和作品也预示着一种新的建筑范式:既根植于科学数据,又关怀人类体验,让城市真正成为人与环境共生的家园。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