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党建引领,强国先行”为乡村振兴赋能

2025-02-11 09:07:41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汤池明责任编辑:xmt01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对于提升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增强产业转型发展内生动力有着重要意义。新时期,随着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发挥高校“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切实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生态环境、传统工艺的繁荣发展,成为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内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基于此,本文立足党建引领视角,深入分析“双带头人”党建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赋能作用,提出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实践举措,从而更好地揭示广大高校师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提升、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党建引领乡村建筑保护

  乡村建筑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变迁、岁月更迭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见证着一方地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民俗风尚、建筑技艺、经济发展等,同时也是当地居民在家乡的物质生活场所,凝聚着乡村居民的精神追求、民俗礼仪以及其他艺术创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艺术科学价值。加强乡土建筑保护,有助于贯彻落实“强国行”专项行动,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促进传统建筑技艺、历史文化的现代化传承。新时期,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应充分发挥协同合作与引领作用,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统筹安排乡村建筑保护工作,全面分析乡村建筑保护的内在机理、有效路径、科学理念,激发乡村建筑活力,使其在满足现代居民居住需求的同时,实现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融合发展。

  第一,大力宣传乡土建筑文化,增强人们建筑保护意识。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应与当地政府展开积极合作,协助编写体现当地村庄建筑历史文化的专著、书籍,详细介绍当地乡土建筑的历史演变、风格特色、设计理念、建造技艺等,帮助人们全面了解地方乡土建筑的重要价值。同时,还可以在各村镇社区开展乡土建筑保护的专题讲座,向当地村民面对面地讲解乡土建筑建设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引入一些实际案例,引导村民理解乡土建筑对于乡村经济文化发展的关键作用,向村民详细讲解乡村重要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使其充分认识到国家、政府对于乡村建筑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步激发村民开展乡村建筑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二,提供技术指导,开展科普培训工作,增强乡村建筑保护的科学性。根据“强国行”专项行动要求,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应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积极提供科研力量支持,针对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集中攻关,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在乡村建筑保护过程中,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整合相关科研资源与技术人才力量,与当地政府、社区组织成立专门的科研基地,围绕乡村建筑保护中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探讨各地建筑的历史价值、工艺特点,提出有用的适应性改造举措,在不影响乡土建筑外观风貌的前提下,提升其保温、隔音等性能,并对时间较长的乡村建筑进行科学修复,组织专门人员对老式建筑进行定期维护,指导当地村民与传统工匠开展建筑修缮工作,从而更好地推动乡村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党建赋能乡土文化传承

  乡土文化是维系乡村空间精神力量、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乡土文化传承有助于激发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将乡土文化传承与传播有机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高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切实加强乡土文化传承教育,将其融入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社会实践中,通过党建联建、实践育人等方式,探索出更多个性多元的文化传承方式,塑造起具有浓厚乡土特色与文化内涵的乡村品牌,促进乡土文化出圈、破圈。

  首先,高校党支部应遵循“艺心向党”党建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示范引领作用,构建“党支部书记—专任教师—专业学生”的乡建团队,围绕乡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展开深入研究,提供良好的人才支持、教育服务、创新理念,切实激发青年学生以及其他社会成员对乡土文化传播的责任使命感。例如,党支部组织教师党员、学生党员等走进乡村,深入感受各地乡村的民俗民风、传统礼仪、节日庆典,感受当地质朴的人文情怀,同时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的特色之处,利用数字技术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与展示,借助AI技术进行创意生成与推广,进一步加大乡土文化传播力度。其次,高校党支部可以在各地乡村开设乡村文化大讲堂,由教师党员进行示范讲解,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讲解党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与突出贡献,切实提升村民参与文化党建的积极性,同时依托乡村文化博物馆、展览馆以及知名历史建筑遗存等进行现场讲解,让广大村民以及其他社会人员充分感受到乡土文化的厚重感与亲切感,切实激发民众参与乡土文化传播的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再次,高校教师党委书记可以深入探寻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契合点,组织当地村民利用闲暇时间切实开展传统民俗礼仪活动,将传统的节日文化风俗进行重新改造呈现,让人们充分认识乡土文化道德秩序的独特魅力,引导人们在乡村寻回最质朴的精神家园。最后,高校“双带头人”可以发挥学科优势,为乡村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推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例如,在艺术与传媒学院设计专业教师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党支部与乡村党组织开展共建活动,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通过数字技术对乡村地理信息、生态环境进行分析,为乡村规划提供数据支持。设计专业教师运用专业知识,结合数字模型,为乡村景观设计、公共空间规划提供创意方案,打造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高校“双带头人”还可以依托学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优势,助力乡村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特色元素,打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组织一系列文旅活动,如引导游客体验农活、传统扎染工艺等,打造良好的乡村文化空间,同时组织党员学生、设计人才等共同开展乡村文化景观建设,建立起村史馆、文化博物馆、乡村客厅等一体化的乡村艺术空间,展示乡村悠久的历史文化,为美育、党建、文化旅游等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平台载体。

  党建助力传统工艺传承

  传统工艺是乡村手工匠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依托手工劳动制作的相关产品,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民俗风情以及良好的艺术审美价值。新时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传统工艺作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乡村文化创新传播、助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应坚持活态化传承理念,积极参与乡村传统工艺的传承项目中,切实推动党建工作与传承工作的深度融合,创造出更多新颖个性的现代化工艺产品,实现乡村传统工艺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其一,高校党支部可以联动当地企业、行业组织以及政府单位合作成立传统工艺实践育人基地,协同多方力量共同研究传统手工技艺、纹样的现代化表达方式,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先进设备以及创新理念改造传统工艺,孵化出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教学科研成果。其二,教师团队还可以带领学生党员、团队成员积极参与运动会、体育赛事的图标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博物馆展陈设计等工作,创造性地运用乡村传统工艺元素,如剪纸、传统纹样、陶瓷技艺等,设计出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与文化意蕴的文创产品,更好地提升传统工艺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其三,教师党支部书记可以坚持“一村一品”建设理念,深入推进乡村特色工艺传承计划,全面挖掘乡村特有的传统工艺,依托当地先天的地理、人文资源优势,逐步将乡村传统手工技艺运用到农产品生产制作、农业种植等产业发展上,充分激发全体村民参与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建设的积极性与活力,并且借助于合作社组织机制,带领村民分工协作共同开展传统工艺的传承学习,构建起系统稳健的联动带农机制,使得更多人加入到乡村农业、林业以及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中,实现产业规模的扩大延伸。同时,在“一村一品”建设过程中,教师党支部书记应与各村的党支部协同合作,将当地传统手工艺产业打造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牌,并且积极推行“党支部+村民+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先进党员主动担当传统工艺的技艺传承人,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从而激励更多村民加入到传统技艺技能的学习培训中,使其熟练掌握传统手工艺,融入更多个性多元的民族元素、设计符号,打造出更多特色鲜明、工艺优良的工艺品。此外,传统工艺文化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价值底蕴。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作为双带头人,应当积极引领当地非遗传承人、青年手艺人成立专门的乡村工艺传承协会,组织他们定期参与中外文化论坛、文化体验周等,使其深入学习先进的文化传播与传承理念,为实现乡村传统工艺的传播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综上所述,发挥党建引领主体力量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是一项系统性、长远性工程。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既要抓好党建工作,深入推进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奉献培养精神,通过开展教学教研、实践创新、技术研发等工作,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力量支持。(作者汤池明  单位: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