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中木雕技艺的传承、创新与教育赋能

2025-02-11 09:10:11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赵斌责任编辑:xmt01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木雕技艺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剖析木雕技艺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鉴于当下传统技艺面临的传承困境,探寻与高校教育合作的创新模式,借助高校的学术资源将木雕技艺引入课堂,开发特色课程,搭建实践平台。旨在为木雕技艺传承培育新生力量,拓宽发展路径,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关中木雕技艺乃至更多传统技艺的传承提供可借鉴方案。

  一、关中传统民居木雕技艺的溯源

  关中,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传统民居木雕技艺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镌刻着各个时代的印记。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建筑多以实用为主,木雕仅作为简单的装饰元素,初步显现在部分建筑构件的边缘或节点处。至秦汉,大一统局面促使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关中木雕迎来发展契机。木雕技艺应用范围扩大,在宫殿、官署建筑的门窗、斗拱上,出现了更为精细的雕刻。到唐宋年间,受绘画、诗词等艺术形式影响,木雕题材愈发广泛,涵盖人物、花鸟、山水等诸多领域。在长安(今西安)周边的富家宅院,隔扇门的裙板上,常雕刻有“竹林七贤”等历史人物故事,此时木雕风格趋于写实、细腻,且注重意境营造。明清时期,关中木雕达到鼎盛。经济发展推动民居建筑大规模兴建,木雕技艺广泛普及。

  木雕在关中传统民居中有着丰富多样的载体:门楼,作为民居与街道间的入口建筑,是门第高低、社会地位的显著标志,关中民居的垂花门,作为门楼一种,屋顶前檐柱子顶端雕刻成花状,多用于建筑群组内院,其形式与雕刻工艺精巧程度,直接反映户主身份、地位及宅院装修档次;门簪,大门上方中槛突出构建,以装饰为主要功能。关中民居大门上,门簪通常对称布置,渭南书香门第的门簪,常刻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借木雕展现文人风骨与家族追求,于细微处见文化底蕴;窗户,关中民居窗户类型多样,窗格间木条组成盘长、步步锦、龟背锦、冰裂纹等图案,局部设圆形或方形花卡子,图案有桃、松、竹、梅等。咸阳地区传统民居窗户,冬日暖阳透过冰裂纹窗格,洒下光影,与窗上松竹梅“岁寒三友”雕刻相映成趣,既保障采光通风,又以木雕赋予建筑灵动诗意。

  关中家族聚居传统深厚,四合院、大宅院里木雕成为凝聚家族向心力之物。门楼上彰显门第的“簪缨世族”“诗礼传家”字样木雕,昭示家族文化传承与价值追求;祖堂梁枋雕刻家族世系、祖先功绩、家训家规,如某世家祖堂木雕展现先祖科举夺魁、清廉为官场景,以艺术激励后人遵循祖训、建功立业,铭记家族荣耀,传承家风,木雕成为维系家族血脉精神纽带,代代相传。

  二、关中传统民居木雕技艺的当代境遇

  人才断层成为制约木雕技艺传承的关键瓶颈。过去,木雕技艺传承依靠家族传承、师徒授艺,学习周期漫长,需多年刻苦钻研、实践才能出师。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生活模式下,年轻人多不愿投身其中,传统木雕艺人收入微薄,难以吸引新生力量。

  高校学术研究领域成果斐然。高校、科研机构聚焦关中木雕,从历史脉络、工艺美学、文化内涵多维度剖析,出版专著、发表论文,为传承提供理论支撑。但理论研究与实践转化衔接不畅,科研成果难以及时落地,助力实际生产创作,整体传承生态尚需优化完善。

  三、现代教育模式对木雕技艺传承的介入

  高校汇聚了大量专业人才,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木雕技艺传承搭建起坚实平台。依托高校的资源优势,能够深入开展木雕技艺理论研究,剖析工艺技法和美学特征,以学术成果反哺实践传承;系统培养专业人才,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不同层次,构建梯队传承队伍,为木雕行业持续输送新鲜血液,重塑传统技艺辉煌未来。

  课堂融入案例教学,以经典木雕作品赏析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观摩中领悟木雕布局、技法、文化表达;项目驱动教学贯穿全程,以文化赛事项目为依托,分组协作,从创意构思、方案设计到制作落地,激发学生创新与团队协作能力;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木雕设计、虚拟雕刻,提前预览效果、优化方案,提升创作效率与精准度,弥补传统手工试错成本高短板,为木雕创作插上科技翅膀。

  高校与木雕企业携手,打造集教学、实践、研发于一体的实训平台。从传统民居木雕修复到现代木雕文创产品开发,在一线积累实战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精准掌握市场需求与技艺革新动态,为木雕技艺传承筑牢实践根基。

  四、木雕技艺传承与发展的策略展望

  高校应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构建以木雕技艺为核心,融合艺术学、建筑学、材料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全新教育模式。艺术学为木雕注入创新设计理念,让传统图案与当代审美完美契合,衍生出独具时代魅力的作品;建筑学助力木雕在现代建筑空间规划、结构设计中精准定位,探索其在新型建筑材料表面装饰、室内外空间营造的创新应用;材料学聚焦木材特性研究,提升普通木材性能,满足精细雕刻需求;多学科联动,为木雕技艺传承发展注入磅礴创新活力。将工匠精神深度融入高等教育体系,在高校相关专业课程中,不仅要传授雕刻技法、设计理念,更要以案例剖析、实地调研等形式,让学生体悟木雕非遗传承人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精神内核。同时邀请国家级木雕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讲述学艺历程、创作艰辛,以亲身经历诠释工匠精神,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同时,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为未来投身木雕行业筑牢精神根基。(作者赵斌系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