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备美化环境的功能,更是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载体。绿色建筑的融入,已成为增强园林景观设计的实用性,并实现生态化目标的重要手段。在生态化视角下,园林绿色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术应用,而是要从整体生态系统出发,将绿色建筑技术与园林生态设计有机融合,以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提升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兼顾建筑的功能性与美观性,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人居环境。
顺应初始生态样貌,实现人工改造最小化。园林场地本身具有显著的生态体系,地形地貌较为固定。设计方不应大规模改造原有地形地貌,而应仔细分析和理解场地的地形特征,创造与原有地形环境和谐共存的建筑作品。如在园林山坡区域规划建筑单元,设计师可依照山坡的斜度设计阶梯状建筑,利用自然坡度获得排水和采光优势。这种顺应地势的建造方式不仅能减少对场地的扰动,还能有效融入自然景观,提升景观美观度和实用性。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生态结构造成破坏,所以设计方应采取适当的生态恢复策略,增强建筑环境的生态功能。如在广场、庭院、户外道路等设计中,设计师可使用透水性材料进行地面铺装,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砂石等材料,使雨水能够快速渗入地下,从而有效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建筑区域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补充地下水源,改善生态环境。
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打造绿色节能建筑。在绿色建筑设计领域,设计师应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和节能技术。特别是在风景园林中,设计师合理使用可再生能源既能降低能耗,又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可再生能源是绿色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能源来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力和地源热能等,此类能源可通过现代技术在建筑和景观中得到充分应用,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碳排放。例如在园区游客服务中心设计中,设计师可配置太阳能热水系统,以满足游客日常需求。设计师也可以采用被动式节能设计,例如通过合理的建筑形态设计和开窗布局,利用风能实现室内自然通风,可显著降低机械通风频率和空调系统的使用频率;也可通过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天窗、侧窗等设计引入充足的自然光线;还可结合地形设计半埋式或掩映式建筑,利用地形起到隔热效果,减少能源消耗。
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减轻建筑的环境影响。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可引入多种自然材料,如竹材、木材、石材等。如竹材可广泛应用于地板、墙面装饰以及屋顶设计,其纹理自然,色泽柔和,不仅能为建筑增添美学价值,还能有效减少对传统建材如钢材和混凝土的依赖。并且竹子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可以方便设计师利用现代加工工艺将其制作成不同形状和用途的建筑构件,以满足多样化设计需求。在设计实践中,绿色环保材料的使用不仅仅体现在单一的材料选择上,更需与建筑整体设计相结合。例如,设计师可将竹材和木材与大面积的玻璃窗结合,引入更多自然光线,减少人工照明。设计师在设计建筑外部单元时也可融入石材元素,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让建筑更具融入感和生态性。
将建筑与自然景观融合。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的外观造型时,可通过采用多种创新设计手段,力求在实现建筑与周边自然景观的视觉和谐。具体例如,设计师可使用仿生设计策略,提取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形态和结构,将其巧妙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如建筑的外观形态可借鉴山丘的起伏、植物的生长形态,甚至动物的身体结构,使建筑在视觉外观上展现出一定的自然气息,而且可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建筑的功能性。采用仿生设计形式,能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像自然景观的延伸,而非突兀的人工构造。在建筑外立面设计中,设计师也可以采用绿化设计手法,将建筑与自然景观融合。例如,设计师可以在建筑外墙、屋顶种植多种绿色植物,既能美化建筑外观,也能增强建筑外观的自然属性,还能创造额外的绿化空间。而且建筑绿化空间能有效改善周边空气质量,为建筑隔热、防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园林建筑设计同样需要加快革新的步伐,迎合生态发展需求,向绿色建筑的方向转变,与园林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共同打造优美的生态,为群众提供更加健康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作者杨萍系海南科技职业大学设计学院讲师;张宏赡系海南科技职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4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南洋文化影响下的琼北近代华侨居民建筑保护性设计研究》(HNSK(ZC)24-163)阶段成果;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校级课题《海南自贸港背景下的文昌近代华侨居民建筑保护性设计研究》(HKKY2024-BS-06)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