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艺

2025-02-11 09:16:38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王齐责任编辑:xmt01

  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营造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气势恢宏的宫殿到庄严肃穆的寺庙,再到灵动自然的园林和民居,其中木材的选择与处理、榫卯结构的精妙设计、抬梁与穿斗的结构形式,以及建筑对自然环境的融入等,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工匠卓越的技术水平,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较强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思想。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艺,从中探寻其技术理性与文化精神的内在联系,为传统建筑的传承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致敬这一凝结了我国古代匠人智慧的伟大成就。

  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木材作为核心材料,其选择和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着建筑的质量、耐久性和美观性。为充分利用木材的自然特性,古代工匠们发展出了一整套精细的木材选择和处理技术。这些技术不仅颇具科学性和实用性,也折射出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深刻认识。古代建筑师在选择木材时,会综合考虑木材的种类、物理性能和生长环境等因素,以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如松木具有坚韧且轻便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制作梁、柱等承重部件;柏木具有耐腐蚀性、防虫性,常用于制作宫殿、寺庙等高等级建筑的结构和装饰部分;杉木质地柔软,易于雕刻,是古代园林建筑和民居中装饰性构件的首选材料。除了较高的木材选择标准,木材的防腐性和耐久性处理也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工艺的一大特色。如古人会在木材表面涂抹桐油、猪血、漆液或糯米浆等天然材料,以在木材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水分渗入,有效避免木材腐烂。另外在户外建筑中的木材处理中,烟熏法较为常见。工匠通过将木材悬挂在火炉或烟囱上方,使木材吸收烟雾中的油脂和碳分子,从而增强木材的防腐性。以上针对木材的选材和加工技艺颇具科学性和实用性,也折射出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深刻认知。

  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艺中,结构技术是关键所在,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榫卯结构以及抬梁式与穿斗式的承重形式。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最具特色和技术含量的一种工艺,具体表现为通过在木构件之间形成凸出部分(榫)和凹入部分(卯),使木质构件紧密结合,并牢固连接。榫卯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无需使用金属钉或胶水,这种结构不仅能增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还允许建筑物在受到外力时具备一定的伸缩空间,从而保护建筑不受损害。榫卯结构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应用广泛,以山西应县木塔为典例。该塔主体由数万个木构件搭建组成,这些木构件之间通过榫卯结构连接,没有使用任何钉子或金属连接件。在900多年的岁月里,木塔历经40余次地震和200余次枪击炮轰,始终屹立不倒。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两种主要的承重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其中,抬梁式结构为多层横梁架设在立柱上,以支撑屋顶的重量。这种结构形式的优点是能够创造宽敞开放的内部空间,适用于大规模建筑,如宫殿、大殿等;穿斗式结构则由交错布置的横梁和纵向木条组成,形成一个复杂的网格结构。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分散屋顶的重量,适用于小型建筑和多层建筑。上述结构技术不仅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工程的核心,还反映了古代建筑师们在材料科学和结构力学方面的智慧。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不仅结构工艺精湛巧妙,装饰工艺也同样出色。常见的木质装饰工艺是彩绘和木雕。彩绘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的梁、柱、檐口和斗拱等部位,不仅能起到保护木材的作用,还能赋予建筑独特的审美价值。不同的建筑功能和使用场所,对彩绘图案和色彩的选择也各具特色。例如,皇家建筑的彩绘常以龙凤、祥云、海水江崖等为主要图案,鲜艳的金黄色和浓郁的朱红色象征皇权至高无上。而在寺庙、道观等宗教建筑中,彩绘图案则更侧重于表现宗教主题,如佛像、莲花、宝相花等,以营造庄严肃穆的气氛。彩绘工艺精细复杂,色彩搭配讲究对比与和谐,既体现了工匠高超的技艺,也展现了古代艺术的辉煌。木雕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另一项重要的装饰工艺。木雕分布于建筑的梁、柱、门窗、斗拱等部位,工匠可以通过精美的雕刻技法,让这些部位展现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根据工艺不同,木雕可以分为浮雕、透雕和圆雕三类。浮雕因其层次分明的表现力最为常见,常被用于门楣或屏风上;透雕则以镂空的形式能使光线穿透,常被用于窗格、栏杆等装饰性较强的部位;圆雕则多用在柱头、雀替等建筑结构中,造型饱满立体,十分生动。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艺是一项兼具技术性、生态性与艺术性的文化遗产,展现了古代工匠卓越的智慧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在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科学的木材选择、精妙的结构设计、多样化的建筑装饰,不仅涉及建筑技术的积累,更是古代社会哲学、伦理观念与自然观的具体体现。这些文化意义深厚的古代木结构建筑,无论是在技艺传承还是文化传播上,都具备不可忽视的价值。立足当代、展望未来,以建筑行业为代表的各界有责任通过传承与保护,使古代木结构建筑技艺在现代社会继续焕发魅力。(作者王齐系海南科技职业大学讲师)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