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色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结晶,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北京的故宫等,它们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典范,更成为了城市乃至国家的标志性符号。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挖掘和凸显城市特色建筑的价值,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城市品牌,是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门以视觉符号为主要手段进行信息传播的学科,能够通过独特的创意和表现手法,将城市特色建筑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信息有效地传达给受众,从而推动城市特色建筑的品牌化塑造与推广。
一、视觉传达设计在城市特色建筑品牌化中的重要作用
视觉传达设计通过运用独特的图形、色彩、字体等视觉元素,设计出具有高度辨识度的城市特色建筑品牌标识,能够使受众在众多城市形象中迅速识别和记忆。例如,悉尼歌剧院独特的贝壳造型,经过视觉传达设计的提炼和传播,成为悉尼乃至澳大利亚的标志性视觉符号,让人们一眼就能将其与悉尼这座城市联系起来。
精心设计的品牌标识是城市特色建筑品牌化的关键。通过对建筑独特外形、风格元素的抽象提炼,设计出简洁且富有代表性的标识。例如,悉尼歌剧院的标识以其独特的贝壳造型为灵感,采用流畅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让人一眼就能识别并与悉尼这座城市紧密相连,极大地提升了建筑的辨识度。
视觉传达设计可以将城市特色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元素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视觉语言,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广泛传播。例如,北京故宫通过一系列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如宣传海报、文创产品等,将故宫所承载的皇家文化、建筑艺术等信息传递给全球观众,使故宫品牌的文化内涵得到深入传播。
二、城市特色建筑品牌化塑造与推广面临的挑战
部分城市在对特色建筑进行品牌化塑造时,未能充分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仅停留在建筑外观的表面呈现。例如,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只强调其建筑风格,而忽视了建筑所见证的历史事件、文化传承等深层次内涵,导致品牌形象缺乏深度和独特性。
一些城市特色建筑的品牌化设计仍然采用传统的设计手法,缺乏对新兴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应用。例如,在宣传海报和广告设计中,构图和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无法吸引年轻一代受众的关注,导致品牌传播效果不佳。
在城市特色建筑品牌推广过程中,线上和线下传播渠道未能实现有效整合。线上宣传内容与线下活动缺乏呼应,导致品牌信息传播不连贯,无法形成全方位的传播效果。例如,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建筑宣传内容,与线下的旅游推广活动没有建立有效的联系,使得线上受众难以转化为实际的游客。
过度依赖传统的传播渠道,如电视广告、报纸杂志等,对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利用不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年轻一代受众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传播渠道的单一性限制了品牌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三、视觉传达设计视角下城市特色建筑品牌化塑造与推广策略
组织专业的文化研究团队,对城市特色建筑进行全面深入的文化研究。收集整理建筑的历史资料、相关传说、民俗文化等,分析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例如,对苏州园林进行品牌化塑造时,深入研究其造园艺术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江南文人文化等,为品牌核心价值的构建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积极融合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等多元设计元素,创造出具有独特视觉效果的作品。例如,在西安大雁塔的品牌推广设计中,将传统的唐代建筑元素与现代的简约设计风格相结合,运用简洁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和富有创意的构图,设计出既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宣传海报、文创产品等,提升了品牌的吸引力和时尚感。
充分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新兴技术手段,为城市特色建筑品牌化带来全新的体验和传播方式。例如,利用VR技术开发城市特色建筑的虚拟游览项目,让全球观众足不出户即可身临其境地感受建筑的魅力;通过AR技术,在建筑周边设置互动式的文化展示,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加强线上和线下传播渠道的融合,实现品牌信息的无缝对接。在线上,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旅游网站、短视频平台等进行广泛的宣传推广,发布富有吸引力的内容,如建筑的历史文化介绍、精彩的摄影作品、有趣的短视频等,吸引用户的关注和分享。在线下,通过举办建筑文化展览、主题活动、旅游推广活动等,为游客提供亲身感受建筑魅力的机会,并引导游客通过线上平台进行互动和分享。例如,举办城市特色建筑摄影大赛,线上征集作品,线下举办展览,同时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话题讨论和互动,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品牌的传播范围。
总之,在视觉传达设计视角下,对城市特色建筑进行品牌化塑造与推广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创新视觉传达设计手法以及整合传播渠道等策略的实施,能够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城市特色建筑品牌,使城市特色建筑成为城市文化传播的亮丽名片。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应不断加强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应用和创新,推动城市特色建筑品牌化进程的持续发展,为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何娇系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陕西非遗传承与地方高校艺术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研究(SGH24Y2324);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四史”教育融入高校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JG202348)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