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畲族“家共同体”中生活建筑营造与性别伦理研究

2025-04-08 09:38:26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任芋霏 易笑涵责任编辑:xmt01

  畲族早期采用干栏式建筑,如“草寮”、“泥间”,后出现“汉化”院落建筑,保留横向扩展和开敞空间的干栏式特色,建筑格局多为多进院落式,畲族的性别平等体现在物质空间均衡性、空间开放性、权力空间赋权这三个方面。

  1. 物质空间分配均衡性

  畲族强调对家庭经济的期望而非个人,主张和谐空间共同体。整体房屋格局分为:厅堂一层正中、两侧厢房,储藏间位于二层或加建空间“抱厦”中。家庭分配年龄为上,会见由女性长辈组织,家务由两性共同完成,根据辈分分配私人房间。畲族官寮民居著名的“提督府”蓝廷珍宅以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布局,保持开放平等的物质空间;后厢房为门人住所,其围绕的主楼为主人家生活区——等级分家庭内外,始终以小家庭共同体延展到房宗。这种集体性平摊物质的方式展现以劳动共同体组成新的空间伦理的创造。

  2. 无性别分隔空间开放性

  畲族民居少隔断,善营造开敞内部空间。鹤溪镇潘家大院一层堂屋正面无门墙窗;蓝宅府第门厅正面不设屏风,可直望天井及正堂,正堂两侧有出入小门,多用木制屏风隔断,用于前理事后杂物的功能;院落建筑中的照壁也多只齐腰高,上半部完全开敞,具有“私密空间隔断、公共空间开放”的现代室内秩序。这种由横向发展的传统民居“中堂侧室”布局所构建的开放延展空间秩序,与中国传统礼教的“男前女后”纵深伦理秩序不同。除正堂整肃严明的对称关系之外,后厅与阁楼的日常属性使其架构更灵活随意,阁楼空间随意开敞。

  3. 权力空间赋权而不教化

  传统炉灶被视为“被动的女性空间”,女性通过炉灶获取资源并承担主要角色。火塘是畲族建筑特色,兼具煮饭、取暖和祭祀功能。火塘多处偏间前丈“暖塘”房间,离厅堂与主出入口较近,视线通透,女性做饭同时能兼顾孩童安全;不同于男性单神信仰,灶台墙的灶母神龛相比灶神的监视管制少了规训,负责管理烹饪。祭请灶君由女主人进行,将女性权力神格化。流线安排上,灶台串联3小锅,两个灶膛可同时烧火,动线简洁,灶台高至小腹,方便女性炊事。

  畲族女孩闺房具有隔离干扰的私密功能,让女性自由娱乐并邀请密友。家具布置随意,无等级区别。婚后,女孩仍可在母家拥有表达自我的房间。畲族还信奉紫姑,保佑蚕桑和生育,是女性的守护神,其神龛多置于厕所,这种精神符号赋予空间新内涵,通过生产权利达到对女性的尊重保护。而随着技术进步,厕所从“土厕”变为方便孕妇和老人的“木厕”。(任芋霏 易笑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