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时代的缩影,能够真实反映各个时代、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美术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设计师通过利用各种视觉设计方法、手段,改变空间结构、外观形态和色彩效果,创造出具有审美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作品。因此,从美术史的角度对我国的建筑风格演变进行探讨、研究,意义重大,即有助于揭示建筑形态的美学规律和艺术价值,并且对于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百利而无一害。
新石器时代的建筑风格
追溯中国建筑的起源,需要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新石器时代,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需求,不断探索和改进建筑技术。在北方地区,其将黄土作为建筑材料,使用夯土技术修建墙体和台基,并且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空间需求,逐渐从减地留墙的半地穴式住宅发展为地面起墙式建筑。具体而言,早期人们采用穴居和半穴居的方式建造房屋,即部分建筑埋于地下,有助于保温和防风。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半地穴式住宅逐渐向地面起墙式建筑过渡,在夯土技术的影响下,提高了墙体的稳固性,使建筑更耐久;在气候温暖潮湿的南方地区,人们采用干栏式建筑,即将房屋架高,上层供人居住,下层用于养殖牲畜或存放物品。并且南方居民还可在墙壁和地面上涂抹稀泥、草筋泥等材料,以减少湿气侵蚀,从而实现进一步增强建筑防潮性的目的。
秦汉时期的建筑风格
秦朝在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秦朝的建筑风格独特,高台建筑是其主要特征,尤其在宫殿、陵墓等皇家建筑中表现明显,其建筑均采用高大的台基设计,尽显威严,并且建筑基础形式主要为单层高台式,甚至有些采用地面式基础,这种结构有助于建筑稳固。在建筑结构方面,为增加建筑的层次感和稳定性,使用明暗柱相结合的方式,即部分柱子外露,部分隐藏于墙内;为提升建筑的美感,使用砖瓦装饰和加固技术。
由于铁器的广泛应用,汉代的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极大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助力汉代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发展,为建筑的创新奠定了物质基础。汉代继承并发展了秦朝城市、宫殿、陵墓、寺观、庙坛、园林等建筑制度,并经过长期积累和大量实践,使得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迈向更高一层。然而,气势恢宏的高台建筑建设成本高、使用不便、维护困难,在汉代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实用的建筑形式,即随着汉代木构架技术逐渐成熟,多层楼阁式建筑迅速发展,采用庭院式布局,将室内空间进行垂直划分,满足不同功能需求,如居住、宴饮、供奉佛像等。同时,汉代更注重美观性,因此在楼阁的屋脊和檐角常雕刻传统的花鸟图案,使建筑外观更加丰富多彩,为后世建筑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建筑风格
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历史阶段。在此历史时期,由于门阀割据,北方少数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冲突不断,使得中国南北方战乱频繁,政治局势动荡,导致大量百姓流离失所,生活极为困苦。在社会经济衰退、人民生活艰苦的背景下,人们普遍寄希望于佛教,企图通过祭拜佛祖、烧香祈祷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并希望天下早日恢复和平安定。在佛教文化繁荣发展的背景下,统治阶层加大了对佛教建筑的修建力度,如此使得佛塔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兴建。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寺逐渐本土化,即佛寺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庭院式木结构建筑,还将私家园林融入佛寺设计,使佛寺环境更加融合自然,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风格。石窟艺术也在这一时期兴起,例如中国古代四大石窟中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都在此时开始修建。
南北方的建筑技术随着隋朝统一南北朝后,得到了广泛交流和传播,如此使得建筑规模更加宏大。即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在隋唐时期进入成熟期,形成了完善的建筑规范和风格。并且。隋唐时期的统治者对宗教巩固封建统治的理念较为认同,所以大力支持佛教建筑的发展,使得该时期佛教建筑也进入鼎盛期,大量佛教建筑被修建,规模宏大、装饰华美。如此使得隋唐时期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趋于成熟,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大量佛寺。从规模、建筑尺寸到寺庙数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状态,进入了佛教建筑的鼎盛时期。在该时期出现我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形成了严谨的建造方法。但由于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推行的一系列“灭佛”政策,导致大量寺庙被拆毁。现今保存较完好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仅在山西省存在四座,分别是南禅寺、佛光寺、广仁王庙、天台庵。
宋元、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穿斗式和抬梁式木构架结构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此同时,砖石结构也开始在建筑中占据着更重要的地位。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制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砖在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利用,大量砖结构的房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并且为大型建筑的兴建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基于此,在封建皇权制度达到巅峰的时代背景下,皇家建筑规模空前庞大,以紫禁城为代表的官式建筑成为这一时期的建筑典范。例如十三陵、明显陵、嘉峪关、颐和园、北海、天坛、太庙、社稷坛、清东陵、清西陵等建筑群,均体现出皇权至上的封建理念,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壮丽风貌,并且皇家建筑普遍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在民间建筑方面,风格日益多样化。人们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地域文化建造适合当地生活方式的建筑。例如北方地区气候寒冷,人们在开展建筑活动时,注重保暖性和防风性;南方地区气候炎热潮湿,房屋多采用通透性强的结构,如江南水乡的园林式建筑,注重水体景观与自然融合。尽管民间建筑风格丰富,但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仍存在较大区别,并且存在相关的法律规定,即清政府颁布《营造正式》等法令,对官式建筑与民式建筑等进行明确的规定,例如官式建筑的斗拱比例较小,柱子更细长,梁架结构厚重,整体造型更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审美需求;民间建筑更多考虑实际居住功能,并且其风格在自然因素、风俗因素与战争因素的影响下,灵活多变。例如福建永定的承启楼便是在战争的影响下形成的独特建筑风格。当地居民为了防御外敌入侵,采用聚族而居的方式,共同建造大型土楼。其中土楼通常为圆形或方形,由砂石、土、木头建成单屋,随即单屋连接在一起成为大屋,达到增强防御能力的目的。
建筑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一本用石头写成的史书。建筑与文字记录相比,其更能直观地展现不同时代的社会状况、文化特点和技术水平。建筑是美术的重要分支,在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的同时,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审美智慧。本文基于美术史视角,对新石器时代、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作者刘世军系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学院讲师)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