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建设美丽乡村再到建设和美乡村,旨在提醒人们和美乡村不仅只是外表形式美,还需要注重内在和谐美,重点放大原生态乡村魅力,致力留住乡风乡韵乡愁,和美乡村应该是“和善有爱”,是乡村建设的“版本升级”,更是乡村发展的“美丽蜕变”。设计美学赋能和美乡村建设是探索建筑艺术、设计美学如何赋能和谐美与形式美在乡村建设中的实践路径和价值实效。
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征程中,设计美学犹如一把利剑,为乡村发展注入全新活力。设计美学赋能和美乡村美的再生,既体现了乡村的原生之美,更注重的是个性之美、各美其美,还有美美与共、和谐共美;设计美学赋能和美乡村文化传承,追求乡土文化中的“和”,与包容、和谐、融合、共生紧密相关,本质上是人类精神的和谐共处。设计美学赋能和美乡村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对乡村空间、景观、建筑等进行改良,重塑乡村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设计美学赋能和美乡村价值提升,能够优化乡村空间美学,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文化传承和认同感。
设计美学赋能和美乡村美的再生
“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乡村之美,美在生活方式,村庄的内生文化与村民生活自信所带来的可持续吸引力是乡村最宝贵的资源。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建筑等提取设计灵感,乡村建筑空间叙事在设计美学指导下获得新生。符号转化使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融合,创造既乡土又时尚的建筑空间。这些空间不仅承载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还通过现代解读展现新活力,实现设计的再生。例如,安徽碧山书局改造中,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元素被现代几何线条重新构建,保留地域符号同时展示文化。
设计美学赋能和美乡村文化传承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古建筑艺术作为乡土文化基因库,其保护需超越物质修复层面,构建“空间-仪式-记忆”三位一体的传承体系。一是建筑形制与文化隐喻关联;古建艺术的建筑形制不仅仅是结构上的设计,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隐喻。例如,江南水乡的古建筑,如粉墙黛瓦、马头墙,适应湿润气候,反映温婉性格。北方四合院的封闭布局和严谨轴线,体现北方人严谨稳重的文化。二是仪式空间的活化利用;古建筑空间经过重新规划和功能定位,可转变为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或文化展览的场所。例如,江西婺源祠堂改造为乡村文化礼堂,保留祭祀空间并植入非遗工坊,实现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三是记忆重构的批判性反思;古建筑的记忆重构是基于历史真实性的尊重,结合现代审美和功能需求的创新设计。这种反思体现在深入挖掘古建筑的历史价值、精准提炼文化符号以及深刻理解现代生活方式。
设计美学赋能和美乡村技术创新
“科技之光,照亮田野,让每一寸土地都孕育出奇迹,满足对丰收的渴望”。技术创新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设计美学与技术创新在乡村发展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技术创新拓展了设计美学的实现方式,例如3D打印技术在乡村建筑构件中的应用,以及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在乡村旅游体验设计中的运用。同时,设计美学让技术创新更人性化,便于村民接受和使用。二者共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文旅融合,塑造特色品牌,提升治理水平,助力乡村现代化转型,展现产业兴旺等美好景象,使乡村成为理想居住地。例如,浙江鲁村将智慧农业与美学景观结合,设计大棚模仿“麦浪”,与田野景观融合,并引入智能种植技术,创建高科技农业示范园。
设计美学赋能和美乡村价值提升
“村庄有规划、环境美如画、产业特色化、生活传佳话”。设计美学从乡村规划、环境、产业、建筑等多方面对乡村价值提升进行有力辅助,不仅提升了乡村的外在美感,更增强了乡村的内在魅力和吸引力。科学规划优化了乡村空间布局,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环境美化注重与自然和谐,通过绿化等措施,创建生态宜居环境,提升村民环保意识。产业特色化挖掘地方特色,如手工艺品、农产品深加工,增强乡村经济活力。建筑艺术与乡村风貌协调,改造传统建筑,既保留乡土特色又满足现代审美,支持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
和美乡村建设在设计美学视域下,本质上是基于文化基因解码的空间价值再生产。通过设计美学战略,将乡村文化、技艺、产业和非遗资源与设计融合,这是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探索,为建筑艺术赋能和美乡村提供指导,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建立“保护-传承-创新”的动态平衡机制,实现物质环境改善和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双重目标。
作者代娟系渭南师范学院讲师;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课题“渭南市大中小学‘美育+思政’融合发展研究”(SGH24Y2335);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OBE理念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G202345);渭南师范学院2024年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大中小学‘美育思政+’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WNYBKT202436)的阶段性成果。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