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凝聚了古人匠心与智慧,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艺术审美和地域风格,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结构精美,造型多变,具有较高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将其与美术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拓展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载体,还能丰富美术教育的素材与形式,为学生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增强其文化使命感与艺术素养,实现双赢。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分为京派、苏派、川派、闽派、晋派和皖派六大派别,涵盖了建筑哲学、技术、艺术和建筑习俗等多个领域。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绘画、书法、诗歌、音乐等艺术形式具有共通性,在创作技巧、表现手法与美学理念等方面相互借鉴,了解其形态特点和美学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中国园林美学重在写意,创造意境,常被称为立体山水诗和三维中国画。教师可以将建筑文化与诗学、文学及绘画艺术相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审美体验,提升美术教育的效果。
一是传统建筑文化美学体现在点、线、面、体等结构布局中。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分析和鉴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美学元素、技法及制造之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传统木构艺术中,常通过层次关系、比例分割、尺度关系等手段塑造和表现建筑之美。采用“斗拱”作为连接构件,承担“点”的角色,分布于梁下,形成重复排列的变化,纵横交织、重重叠叠,既可以分散屋顶重量,又将其传递至柱子上,展现出多重变化与对称均衡的美感。斗拱既具装饰性又具功能性,体现了古人智慧的巧妙设计。
二是中国传统艺术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传统建筑之美体现在其传承及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之中。传统建筑讲求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在“和谐”这一旨归下,寻求身心与环境、自然与建筑、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和谐,在比例、体量与色彩上追求恰到好处,相得益彰,“意境美”是传统美学中最能彰显中华民族审美观与价值观的代表。苏州园林的美需要人细细品味,长久回味,内部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让人在不经意间发现美景,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蕴含着含蓄的审美情趣。植物、湖水、石头等自然景物与建筑物搭配十分协调、自然。通过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与自然环境、人类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还可以提升学生对美的深入解读和剖析能力。苏州园林中,光与影的交错最为巧妙。拙政园中阳光透过竹叶之间的缝隙,在地上形成斑驳多变的光影,与疏枝的树影、暗沉的亭顶相互映衬,产生了明暗对比的视觉效果,使场景充满生机和灵动感。通过对其分析,学生能深入感受美、认识美,带给他们美的感受,并培养学生的美的情操与素养。
三是传统建筑文化中的“虚”与“实”,“形”与“神”之美。传统建筑的墙体和门窗为“实”,由其组合形成的空间为“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呈现出富有韵律的艺术效果。传统建筑通过调配色彩、搭配装饰、立面造型等方式塑造外在之“形”,作为承载和传达人类情感与思想的重要载体,内在之“神”与外在之“形”协调统一,创造出“形神兼备”的建筑作品。学习传统建筑文化,可以传授学生以“形”表“意”、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是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可以与学校传统文化相关社团合作,举办以“传统建筑文化”为主题的活动,通过微电影创作、辩论与演讲、设计比赛等形式进行,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对建筑文化的理解。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传统建筑文化遗址,如山西悬空寺、苏州古典园林、丽江古城、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等,进行南北方建筑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近距离感受北方建筑的规整与南方建筑的灵巧。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写生活动,将观察到的实际建筑以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将三维立体物体转化为二维平面图形,从而锻炼学生的空间意识,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动手能力。
五是充分引入和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手段,收集并整合优质传统建筑文化资源,打造建筑特色美育资源库,以便师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提取所需的资料和内容,提升美育教学的便利性。通过现代技术展示和传播建筑文化,实施美育教学。高校可以在快手、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上发布关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相关知识,吸引大量学生关注和学习,进一步拓展学生美育视野,使学生能够吸收到更多优质的美育素材与知识。教师可以依托人工智能、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呈现传统建筑遗址的三维立体结构图,将教材及书本中静态、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变为真实的“实物”,让学生沉浸式参观和欣赏建筑文化遗址,观察建筑作品细节,从而提升学生的活跃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建筑文化美育教学更具时代性和互动性。
六是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对传统建筑艺术进行品鉴后,组织开展实操课,鼓励学生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变为建筑艺术品。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拼制模型,将写生与想象结合,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结合,设计出独具艺术特色及风格的建筑造型,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师还可以以学校建筑为基础,带领学生对其结构构建及风格进行分析后,布置“在其中引入传统建筑元素”的实践项目,由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
作者王月海系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学会2024年高师院校专项课题“高师院校师范生质量培养研究”(课题编号:SJHZDKT202412-02)阶段性研究成果;渭南市2024年度基础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优师计划”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课题编号:WNYBKT202440)阶段性研究成果;渭南师范学院2024年与行业企业共建共同讲授课程《美术学科教学论》阶段性研究成果。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