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千年古城“无废”焕新记 ——中建三局深圳公司“无废工地”建设微更新重塑东莞记忆

2025-04-29 10:37:09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佚名责任编辑:xmt01

  清晨的阳光洒在东莞莞城中兴路的麻石路面上,青砖骑楼下,匠人们将一片片百年前的旧瓦重新铺上屋檐。街角茶肆飘来岭南特有的陈皮香,与不远处现代咖啡店的醇厚气息交织——这里是“东莞记忆”首开区,一座用“无废”理念唤醒的千年古城。
 

千年古城“无废”焕新记 ——中建三局深圳公司“无废工地”建设微更新重塑东莞记忆
 

  作为东莞首个街区型“修旧如旧”项目,作为生态环境部固管中心和中国建筑技术中心第二批“无废工地”建设试点最典型的优秀项目,东莞记忆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398栋老旧建筑中,37栋历史建筑实现100%原貌保留,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7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中建三局深圳公司东莞记忆项目总工邓远刚指着墙面的老青砖介绍:“这些砖九成来自街区自身,工人们像做外科手术一样,把历史碎片‘缝’进了现代城市肌理。”

  城市微更新的东莞答卷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调研老城建筑和文化街区,对传承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以来,国家连续出台《关于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严禁大拆大建”。数据显示,全国已实施超6.6万个城市更新项目,东莞记忆正是这一浪潮中的典范。

  莞城,这座有着1265年建城史的岭南古城,聚集着国家级文保单位却面临老旧社区衰败的困境。东莞记忆项目承担着398栋建筑改造、540米暗渠复涌、3.7万平方米景观提升的重任,既要保留千年建县史的文化积淀,又要解决砖木结构建筑节能差、巷道狭窄导致的难题,如何精工微雕是改造施工的重难点。

  3709立方米木料、2375立方米老砖瓦、1237吨金属材料……翻开项目固体废弃物清单,邓远刚深知,这更是一场针对废弃物大量堆放、多种类材料分拆、小场地密集改造的建筑垃圾减量化硬仗。

  为此,项目团队在建设全过程中,严格执行“无废工地”建设实施方案,按照“源头减量、分类管理、就地处置、排放控制”原则进行实施,通过多项措施并用,实现了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传统拆除会产生15万吨建筑垃圾,我们通过保护性拆除,将综合利用率提至70%,远超国家2025年60%的要求。”邓远刚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混凝土拆除量仅1204立方米,不足常规项目的三分之一。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东莞记忆团队践行“重塑千年古城生命力,打造多元共生的活力引擎、宜居宜业宜游的历史街区典范”更新活化目标,用三年时间精雕细琢,重拾东莞记忆、重塑岭南文脉。

  “无废工地”的科技密码

  无人机三维扫描、红外线定位、前期测绘精度达毫米级……东莞记忆项目通过创新技术实现了旧建材在二次改造建筑中100%的循环利用,成为历史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

  邓远刚介绍,东莞记忆项目从设计阶段便确立了精确设计理念,减少非必要建筑构件的拆除,采取对原有建筑扰动较小的加固方式,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为此,项目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建立毫米级数字模型,精准记录每一间历史建筑和骑楼老屋的建筑结构并标注材料状态,使拆除损耗率从30%降至5%以下。

  施工现场,工人们通过保护性拆除方式,实现了瓦片“零破损”拆除和90%以上老砖完整保留。这些材料专门处理工厂清洁强化后,被重新用于屋面、砖墙等关键部位,不仅实现了修旧如旧,还将建筑木梁的承载力提升20%,增加了防腐、防白蚁措施。处理后的老砖抗冻性更是提高了3倍。此外,为了重现岭南古韵,项目团队运用AR系统实时校验材料色差和砌筑纹样,改造后建筑砖墙纹样匹配度超90%,成功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最优解。

  位于交叉路口的ZH19、20栋建筑屋顶,粗看是别无二致的岭南瓦屋面风貌,但改造后将呈现多项低碳新科技:61块光伏板发电、168只锂电池储能、直流750V转220V/375V供给负载、FCS柔性双向变换器……项目团队采取屋面光储直柔技术,将整栋楼的照明、空调等用电全部升级为新型能源供给,实现年减碳42吨,光伏建筑一体化在这里得以具象化。

  东莞记忆项目团队还利用新技术、新材料为“好房子”建设赋能。邓远刚告介绍,针对原有建筑采光差、能耗高的问题,项目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Low-E玻璃门窗、采光天井和屋面保温等节能措施,将高能耗老宅转变为低碳宜居空间,让旧骑楼有了新腔调,为同类历史建筑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案。

  古建老物件的绿色重生

  如今的中兴路,老房子里拆下的木梁用来加固骑楼木连廊;民国花阶砖出现在了游客中心艺术地坪;破碎青砖压制成再生砖,铺就珊洲河生态护岸……一幢幢骑楼建筑焕然一新,吸引了丝绸展览馆、钟表老店、文创产品集合店等商业体入驻,构成了一幅新旧融合的独特街景。

  古建重生的背后,是项目精细化回收体系和高效资源化利用的创新实践。邓远刚介绍,针对老房子无法保护性拆除的旧建筑材料实施分类管理,按照无机非金属类、金属类、木材类等针对性处理,在场内便实现了砖渣变路基、砂土作回填的二次利用,几乎“零废弃”。

  狭窄的珊洲胡同里,施工队用微型粉碎机将建筑渣土就地转化为路基材料。“既省了清运费,又少了扬尘。”老住户们路过也不禁点赞道。通过设置分类收集点,配备移动破碎设备等措施,东莞记忆项目实现了90%材料再生利用率。

  项目创新采用永临结合模式,利用待改造建筑RC36栋作临时指挥部;将施工道路与未来市政路重合,如珊洲河复涌利用原珊洲路、凤来南路改造利用原有道路等,累计长度达2.8公里,大大减少了新建再拆除的能源消耗和固体废弃物产生。

  当夜幕降临,光伏玻璃幕墙映亮麻石巷道,新老东莞人在这里相遇。东莞记忆项目用“无废”实践证明:城市更新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文明的再生;中建三局深圳公司则用匠心和智慧,书写着建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答案。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