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由甘肃建科院联合山东大学等科研院所研发的“工业固废基绿色低碳胶凝材料”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该项目成功将铁尾矿、粉煤灰等工业废料转化为高性能建筑材料,为黄土地基加固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标志着甘肃省在绿色建材技术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在山东大学崔新壮教授带领的博士团队通过近半年的深入探索攻关下,研发团队针对甘肃省大量堆存的工业固废,经过系统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固废活化技术。通过创新配比方案,将铁尾矿、矿渣等4种主要工业废料转化为新型胶凝材料,经实验室活性激发试验测试,新材料7天抗压强度即达到了26.7兆帕,28天抗压强度可达43兆帕,完全满足黄土地基处理要求。
首阶段研发成果显示,甘肃铁尾矿的7天与28天活性指数分别为62.0%和61.8%,d(0.5)为8.13微米,d(0.9)为85.16微米,主要矿物为石英与赤铁矿,属于硅铝质固废,具备制备固废基固化剂的潜力;将一定配比的矿渣、粉煤灰、脱硫石膏与铁尾矿混合后低温加热并球磨2小时,并经水泥+碱激发后得到的新胶凝材料强度可媲美传统水泥,为甘肃省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创新途径。
该技术可将90%以上的工业固废转化为有用建材,有效解决废料堆积造成的环境问题。与传统水泥相比,新产品生产成本显著降低,生产过程更加清洁环保,为建筑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根据计划,项目组将于2025年10月前在兰州市启动首个新材料应用工程。同时,项目组申报的《甘肃省湿陷性黄土地基工程固废基胶凝材料技术标准》已列入甘肃省住建厅2024年度标准编制计划。该标准首次建立“材料性能-施工工艺-质量验收”全链条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固废基材料在黄土地区应用的标准空白。
该项目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了从技术研发到工程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不仅破解了工业固废处置难题,更开辟了绿色建材新赛道,为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彰显省属科研院所服务地方发展的使命担当。(舒蓉 李燕兴)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