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建筑行业作为经济与文化融合的重要领域,其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建筑英语作为建筑领域交流的重要工具,其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在建筑英语翻译实践中,既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又要实现文化适应,以消除文化障碍,促进中外建筑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一、建筑英语翻译的准确性挑战
专业术语丰富:建筑英语涉及建筑设计、施工、材料、结构等多个专业领域,包含大量的专业术语,如 “abutment(桥台)”“reinforced concrete(钢筋混凝土)”;建筑领域的专业术语常具有多义性,需结合上下文确定其具体含义。例如,“bed”在铁路工程中译为“道床”,“sleeper”指“轨枕”。
名词化结构常见:为了使表达更加简洁、客观和正式,建筑英语中常使用名词化结构,即通过将动词或形容词转化为名词的形式来构造句子。例如,“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uilding is scheduled to be completed next year.”(该建筑的建设预计明年完成。)中的 “construction” 就是名词化结构,这种结构增加了句子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句式结构复杂:建筑英语中存在大量的长难句和被动句。长难句的使用能够包含更多的信息,但同时也给读者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被动句则常用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客观描述事物的状态,如 “The building was designed by a famous architect and constructed using advanced techniques.”(该建筑由一位著名建筑师设计,并采用先进技术建造。)译者需灵活运用顺译、逆译等技巧,确保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文化负载词的直译困境
部分建筑术语蕴含深层文化意象,如“斗栱”作为中国古建筑的核心构件,若仅音译为“tou-kung”可能造成理解障碍,需辅以图文互释或注释说明其结构与功能。
二、文化适应:翻译中的跨文化平衡
建筑翻译不仅是技术传递,更是文化对话。如何在译文中平衡文化特色与读者接受度,是译者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文化意象的适应性转换
归化与异化策略:以《红楼梦》大观园建筑翻译为例,霍克斯将“怡红院”译为“House of Green Delights”,以绿色象征青春,虽牺牲了“红”的文化象征,却增强了西方读者的接受度;而杨宪益采用直译“Happy Red Court”,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核,但需读者主动探索“红”的隐喻。
音译加注法:针对文化空缺词(如“榫卯”),可采用音译“sunmao”并附加功能解释,既保留文化独特性,又避免信息流失。
历史背景与宗教元素的处理:建筑名称常与历史事件或宗教相关,如“栊翠庵”的翻译需在“nunnery”(尼姑庵)与“hermitage”(隐士居所)之间权衡,前者突出宗教属性,后者则强调妙玉的复杂身份。
地域特色的传达:中国古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如傣族竹楼、黄土高原窑洞)需在译文中体现环境适应性。例如,“干栏式建筑”可译为“stilted house”,并补充其通风防潮的功能说明。
三、实践策略与建议
为实现准确性与文化适应的双重目标,译者需综合运用以下策略:
建立标准化术语库:整合建筑领域的权威词典(如《图像中国建筑史》)与行业规范,统一术语翻译。例如,“焊接长钢轨”应译为“continuous welded rail”而非字面直译。
提升译者素养:译者需熟悉建筑学、材料学及历史背景,避免因知识盲区导致误译;对比中西建筑美学(如“对称布局”与“哥特式尖顶”),理解文化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
图文结合与数字化辅助:在翻译文本中嵌入建筑结构图或3D模型,帮助读者直观理解专业术语。例如,梁思成在《图像中国建筑史》中通过手绘图纸辅助术语解释,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典范。
动态修订与读者反馈:针对新兴建筑技术(如BIM、绿色建筑),及时更新术语库;通过问卷调查或专家评审,评估译文的可读性与文化接受度。
在建筑英语翻译中,准确性和文化适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准确性是确保信息正确传递的基本要求,而文化适应则是实现跨文化有效交流的关键因素。译者需以准确性为基石,以文化适应为纽带,在术语规范与诗意表达之间寻求平衡,使译文既忠于原意,又融入全球话语体系。
(作者王大利系西安外事学院国际合作学院副教授)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