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建筑与文学中的“时间记忆”:以历史建筑为例

2025-05-12 16:21:02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王燕萍责任编辑:xmt01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文学是流动的记忆。历史建筑作为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特定时期的文化、社会与个体记忆,而文学则通过文字构建时空,赋予建筑以情感和象征意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建筑不仅是社会变迁的见证者,也是文学叙事的重要元素。本文探讨历史建筑在文学中的“时间记忆”表达方式,分析建筑与文学如何相互作用,使文化记忆得以延续与再现,并进一步探讨建筑记忆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价值。

  一、历史建筑的时间记忆特征

  (一)物质层面的时间积淀

  历史建筑以材料、结构、风格等要素记录时间的痕迹。不同的建筑材料(如青砖、木结构、石雕)会因风化、修复等过程呈现出时间的流逝感。例如,北京四合院的青砖在岁月侵蚀下斑驳陆离,欧洲哥特式教堂的石雕因风霜而褪色,这些物理变化构成了历史建筑独特的“时间肌理”。

  (二)空间叙事中的时间重构

  建筑空间不仅记录历史,还塑造了人们的时间体验。例如,故宫的中轴对称布局承载着封建王朝的等级秩序,而法国凡尔赛宫的开敞园林则体现了巴洛克时期对空间统治力的追求。这些建筑的空间组织方式影响了人们的时间感知,使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观念得以具象化。

  (三)建筑符号与文化记忆

  历史建筑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化象征,成为社会集体意识的体现。例如,雅典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文明的象征,而长城则代表着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精神。建筑本身的形态、装饰、布局成为历史事件和文化观念的载体,为文学提供丰富的象征意义。

  二、文学中的历史建筑时间记忆表达

  (一)文学叙事中的建筑意象

  文学作品常借助历史建筑构建时间记忆,形成象征性、叙事性、情感性的表达方式。《红楼梦》中贾府的大观园不仅是贵族生活的载体,也暗示着家族兴衰的时间流变。建筑空间的变化映射出社会更迭,呈现“时间记忆”在文学中的物理载体。小说《巴黎圣母院》以巴黎圣母院为核心叙事空间,赋予建筑以鲜明的历史象征性,使其成为时间的见证者。雨果通过建筑描绘中世纪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与时代变迁,使建筑成为文学叙事中独立的“时间角色”。

  (二)建筑空间与人物命运的互动

  文学作品中的建筑往往与人物命运交织,形成时间流动的象征。《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的房屋从兴建到衰败,映射出家族的繁荣与终结,建筑本身成为家族历史的时间轴。小说《飘》里的塔拉庄园在战争前后经历破败与重建,成为时间更迭与人物成长的象征,建筑空间成为历史事件的见证。

  (三)历史建筑的文学重构

  文学不仅记录真实建筑,也会通过虚构构建新的“时间记忆”空间。卡夫卡的《城堡》通过神秘的建筑意象,表达了时间的静止与循环,使建筑成为人类生存困境的隐喻。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以迷宫式建筑象征时间的非线性结构,挑战传统的时间概念。

  三、历史建筑时间记忆的当代价值

  (一)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时间传承

  现代城市发展中,历史建筑的时间记忆通过修复、改造等方式得以延续。例如,北京钟鼓楼的修缮遵循“最小干预”原则,以保留原有的时间肌理,而巴黎圣母院在火灾后修复时,也面临如何保留其历史记忆的问题。合理的保护策略可以延续建筑的文化时间,使其在现代社会仍能承载历史记忆。

  (二)旅游产业中的文学记忆再现

  许多历史建筑因文学作品而成为文化地标,如《安徒生童话》中的哥本哈根美人鱼雕像、《哈利·波特》中的牛津大学取景地。这些建筑通过文学的传播,强化了“时间记忆”的公众认同,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

  (三)建筑与文学的跨媒介互动

  当代影视、游戏等媒介借助文学作品对历史建筑进行重塑,如《权力的游戏》中的君临城原型源于欧洲古城堡,增强了建筑的“时间象征性”。建筑的时间记忆在多种媒介中不断被激活与重构,使其影响力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

  四、结论

  历史建筑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存在,更是时间记忆的承载体。在文学作品中,建筑通过空间意象、人物互动、文化象征等方式,成为时间的具象表达。与此同时,历史建筑的现实保护、文化再现和跨媒介传播,使其时间记忆在现代社会得以延续与拓展。如何在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寻求平衡,使历史建筑的“时间记忆”得以持续,将是建筑学与文化研究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作者王燕萍系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教授))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