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建筑从风景园林学科演化出的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其特质在于能够将风景体系与建筑架构有机融合,实现意境与形态之间的平衡协调,这种双重属性使它成为视觉艺术创作中别具一格的载体。油画运用自身独到的艺术技巧,既敏锐捕捉风景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及文化寓意,又凭借选材扩展了自身的创作边界,两者在审美呈现上彼此交融——风景园林建筑为油画赋予了实体意象和精神内涵,而油画则利用线条、色彩与构图重塑建筑形态,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在学科交叉特性和艺术表现关联的背景下,本研究将视线投向风景园林建筑于油画创作中的独特呈现方法,试图从空间符号的转换、意境符号的再构等多个层面拆解两者在视觉艺术语境中的互动法则与创新可能。
一、传统造园技法在油画创作中的转译路径
(一)景致转译:论园林借景技法对油画空间结构的启示
园林作为兼具视觉题材与造型语言双重属性的创作素材,其强造型特征为油画形式构建提供多元启示:亭台楼阁等建筑形制(如扬州瘦西湖莲花桥、拙政园小飞虹)与以 "瘦皱漏透" 为标准的叠石艺术(如留园冠云峰),均凭借独立审美价值成为不同时代绘画表现的经典母题,吴冠中《苏州园林》对拙政园长廊的描绘及宋代《降龙石图》卷的传世,印证了园林元素在绘画中的表现潜力。园林空间营造注重“以少胜多”“ 以小见大”,通过精选元素与巧妙布局,在有限场域内生成幽静、开朗等丰富审美体验,拙政园“ 梧竹幽居 ” 等景点的直接构图价值与瘦西湖水上游线形成的山水长卷式视觉效果,为写生创作提供了天然母题。在空间处理上,分景法通过虚实隔景(如景墙漏窗与植物掩映)和障景手法,构建景中套景的层次结构,既实现空间分隔与心理重组,又为打破油画风景简单三层空间结构提供借鉴;而借景理念将外部景物纳入有限空间,营造无限意境,其与油画光影造型语言的结合,既突破传统文人园林画范式,也为中西造型语言融合及文人画观念在油画中的运用提供了方法论可能。
(二)色谱转译:从江南园林看文人画色彩体系的重构
色彩位列绘画中核心的造型语言,在园林里也占据独特位置,园林归于人造自然这一范畴,它的色彩构思始终围绕固有色展开,既映射出自然光影的更迭韵味,又透着人工塑造出的自然气质,比如粉墙黛瓦这类黑白色系,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已是象征性符号,传递一种返璞归真的雅致意念;至于桃红柳绿这类生动鲜明的颜色,倒是为园林赋予了生机与活力。园林中的灰色源自石料的天然沉稳与木料原色随着时间流逝的渐变老朽,暗合“宜旧不宜新”的用材取向,显现出一种贴近自然的美学思维,在油画创作中这种简约的色调节制尤其是低调灰度恰巧契合园林氛围指向,有助于在抒发情感时增强内蕴的表达效能,少了喧闹,也能让观者感受更加纯粹的情绪感染。园林喜用素色,这跟闲适的居住心境有所牵连,似乎还隐含了等级制度的文化意味,有意思的是,那些归隐之人修建的园子中偏偏喜欢种腊梅,那抹黄色花瓣悄然成为了文人心头高贵与孤傲的视觉符号,细细琢磨园林中的色彩既是对自然特性的呈现,也算得上是人文情感相互交融后的产物。
(三)笔意转译:中国园林造型观对油画写意语言的渗透
园林 “巧于因借” 之法与中国画 “笔墨”“笔法” 相通,均讲究因势造型、以形生形的意象营造 —— 毛笔运墨带来的笔触变化与身体触感所生的视觉意趣,恰似造园者以眼观、以脚感的艺心在叠石、理水等布局中呈现的形势相生之妙(如个园夏山的跌宕云势)。油画虽工具异于毛笔,却不妨碍其通过材料改良实现写意自由:苏天赐笔下树枝的线条、笔力尽显书法气韵,色块交叠流露 “焦浓重淡清” 的墨法趣味,既区别于波洛克式痕迹,亦借中国文化革新了油画语言。这种形式的意象组合,在莫兰迪静物油画中早有共通语感,足见笔法动静之间,皆能 “下笔生境”。
二、园林建筑美学在油画创作中的多维演绎
(一)空间解构与重组:以苏州园林为例的油画空间范式创新
空间形式作为油画创作的关键要素,其主要目标在于对描绘对象的空间形式于画作里加以有序排列,进而构成完整画面,塑造出不同的空间层次,为后续阶段的创作做好铺垫。风景园林建筑所具有的形式美,本质上是依托空间范围来展现的。所以,风景园林建筑的形式美能够在油画创作的空间形式中得以呈现。具体而言,在油画创作时,需要全方位地观察风景园林建筑空间。如此一来,便能把握不同视角下风景园林建筑空间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在此基础上,对油画创作的空间形式进行科学规划,挑选最佳角度将风景园林建筑的空间形式之美展现出来。与此同时,结合建筑周边的环境空间开展空间组合创作,让建筑空间形式变得更为多样、丰富,从而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体验。
(二)灰色基底的突破:园林建筑色彩体系对油画色调的启示
在油画艺术创作体系中,色调作为整体色彩视觉特征的核心呈现,是构成作品形式语言的关键要素。这种色彩外观的基本倾向,不仅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表达,更成为彰显风景园林建筑形式美学的重要载体。从创作实践维度来看,若要通过油画媒介展现风景园林建筑的空间形式之美,色调的合理构建与运用至关重要。创作者在构建油画色调形式时,需先捕捉风景园林建筑在整体空间中的色彩倾向,以此为基调选取适配的色彩组合展开创作。这一过程既要求对建筑所处环境的色调特征进行精准把握,也需要围绕核心色调形成系统性的色彩搭配策略。
(三)线性叙事重构:建筑轮廓与环境边界的视觉对话
在视觉艺术领域,线条作为画面构成的基础造型要素,其多样化运用能够传递丰富的视觉信息并构建独特的形式美感体系。风景园林建筑的形式美学特征,可通过油画创作中的线条语言得以具象化呈现。具体而言,创作者在选择线条表现方式时,需兼顾双重功能:既要通过线条的精准提炼塑造建筑的立体轮廓,又要借助线条的虚实变化实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视觉区隔,从而达成画面整体的和谐统一。这种表现手法通常体现为:以简洁刚劲的直线勾勒建筑主体结构,通过曲直相间的线条组合描绘屋顶翘角等细部特征,再以轻柔舒缓的曲线晕染自然环境背景,最终形成层次分明的空间关系。
(四)形制再生实验:传统建筑比例关系的当代艺术转化
在艺术创作语境中,油画造型并非对描绘对象整体形象的单纯复制,而是需通过特定形式语言彰显物体的形式美感。风景园林建筑具有多样类型与各异造型,其蕴含的形式之美可借助油画造型手段得以呈现。具体而言,油画创作者需先行剖析待表现风景园林建筑的外在形态特征,精准把握其造型的基本属性 —— 诸如均衡对称的布局关系、比例尺度的协调法则,以及群体建筑间由造型差异形成的节奏韵律变化(如重复、渐变等形式规律)。通过这一分析过程,创作者能够更深入理解风景园林建筑的形式美本质,从而为后续油画创作奠定基础。
三、跨文化视域下园林建筑油画的艺术突破
风景园林建筑油画于时空维度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解构与重构的张力。其结构灵活性打破传统透视的单一框架,把建筑实体和自然肌理交织成动态的视觉画面。艺术家借助解构主义视角,对古典柱式、园林廊架实施拓扑变形,于几何秩序和有机形态的交汇处构建流动的空间叙事。这种结构实验常与色彩的量子化转变产生共鸣。色彩变换性突破了固有色系的物理限制,在印象派对光色变化的捕捉和野兽派对情感色彩的大胆运用之间,搭建起光谱分离的美学途径。而构解构和色彩变化达到特定程度,作品就会升华为意境奇幻的超验领域。这种精神画面既体现德国浪漫主义对 “废墟美学” 的哲学思考,又契合中国园林 “咫尺山林” 的宇宙观念。埃舍尔在《相对性》中创作的悖论式建筑园林,利用视错觉的莫比乌斯环结构,让观者陷入庄周梦蝶般的认知困境。这种多维度的艺术表达,实际上是后现代背景下对风景园林建筑本质的重新审视。当物质空间的确定性被笔触的颤动打破,色彩的情感波动和结构的拓扑变形共同编织出存在的诗意真相,在画布这个抽象的舞台上,建筑与自然最终以量子纠缠的方式实现永恒的和谐。(作者刘世军系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学院讲师)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