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城市更新设计研究

2025-05-12 16:27:14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梁菁责任编辑:xmt01

  1 引言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辽阔疆域中的每一座城市都具有其独特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在长期的传承下,不仅成为了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缩影,而且对城市形态和风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我国城市建设在改革开发后得到了长足发展,各类城市新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在各大城市版图上萌发,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拆旧盖新”,从而造成原本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的城市文化呈现出不断衰败的趋势。虽然,近年来不少城市政府也开始摒弃原本“大拆大建”的城市开发模式,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注重城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试图通过梳理城市文化传承与城市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出一条全面实现文化传承的城市更新路径。

  2 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概述

  2.1 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这一理论最早出现在美国政府于1954年出台的《住宅法》中,其主要针对大都市中老旧街区的改造与复兴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管控要求和改造策略。同时,在1958年荷兰海牙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城市更新论坛,在诸多参会国家和知名学者的共同研讨下,对城市更新这一理念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目前,城市更新主要指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对已不满足与现状经济社会需求的片区进行改造,从而使其再次焕发出昔日光彩。在城市更新中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核心内容,其一城市更新涉及对片区物质层面的改造与更新,如建筑物、道路、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其二城市更新还涉及对生态、人文等精神层面的改造与恢复,如对文保建筑的修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层和发扬等。同时,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还进一步关注到片区内社区网络、居民归属感等内容,力求实现片区物质和精神的全面更新和发展。

  2.2 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指在空间和时间的“双维度”层面,将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知识、建筑工艺、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内容有目的地向后代传递。任何一种文化在传统的过车中普遍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其一,文化传承必须通过一种特定的渠道或手段,例如在老师的教学中将文化知识教授给学生;工匠们在生产过程中,带领自己的学徒不断练习从而掌握相关工艺技能;部分较为独特的手工艺技能,必须通过家族血缘关系进行传递。

  其二,文化传承必须具有一定持续性。文化作为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无数动人的诗词歌赋和栩栩如生的画卷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并且在长时间的流传过程中得以不断地总结和提炼。

  其三,文化传承必须具备充分的多样性。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广阔的国土中生存的各式各样民族,其中便蕴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字,尤其少数民族普遍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人人能歌善舞。同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先民们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绘画、雕塑、建筑等文化瑰宝。

  2.3 两者关联性

  由此可见,文化传承和城市更新之间是相辅相成和共荣共生的关系,目前城市更新已逐步脱落了“大拆大建”的初级阶段,在更新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城市形象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从而增强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同时,文化传承作为城市更新的核心要素,其彻底扭转了城市更新中“千篇一律”和缺乏地域特色等问题,通过展现城市文化提升城市更新的规划编制、建筑风貌设计、城市空间布局等内容。

  3 文化传承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途径

  3.1 城市空间设计

  城市空间作为城市发展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适应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在空间尺度和布局方式上均具有独特的,不仅如此许多城市中独特的历史文化活动也都是在特定的城市空间中开展的。全国各地城市中不乏有历史悠久的庙会文化,是一种群众们自发形成的社会经济活动,其往往依托固定的空间开展,甚至许多城市是由庙会或特色集市发展而来。

  因此,在部分城市更新过程中可以将空间设计与传统集市文化相融合,例如,南京市的夫子庙,其所在的秦淮河自六朝一起来便是商贾云集之地,南北通货在此间进行交易买卖,可谓是文人荟萃、儒学昌盛,虽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先后经历了太平天国和抗日战争,许多建筑被夷为平地,但在1984年时,当时的南京政府开始主导区块的城市更新,在桃叶渡至中华门的1.8公里秦淮河间恢复诸多历史文物古迹,并修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河厅河房、歌楼舞榭,众多的书肆、小吃店、茶馆与酒楼在秦淮河两岸如雨后春笋般萌发,并在河上恢复了绝迹多年的“秦淮画舫”。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以夫子庙为核心的秦淮河两岸形成了了小商品、古玩字画、花鸟鱼虫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市场群,一跃成为南京商业中心,并于2020年7月被国家上午部评定为首批5家全国示范步行街;2022年12月,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列入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非遗旅游景区”。

  3.2 城市符号设计

  城市符号作为直管表达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其是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浓缩和提炼,而在城市更新时,城市符号的表达方式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设计和公共服务设施设计等两大内容。

  众所周知城市是由无数的建筑构建而成,而城市更新的主要对象也是各种不同的建筑物,故通过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建筑物的取舍和建筑风格的统一,将较大程度地反映历史文化在更新过程中的传承。在上海老外滩上矗立着一栋栋风格迥异的建筑物,基本建成于上世纪初期,其可谓是“万国建筑博览会”,不但见证着上海“十里洋场”的兴衰,也展望了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腾飞的美好愿景。上述建筑与我国本土建筑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上海政府在其周边区域更新中,完全保留了富有异域特色的建筑风格,无论是在建筑样式还是在建设外观色彩和饰面装饰上均采用了与之相匹配的,从而形成了独居特色的城市空间,成功地吸引了无数世界各地游客前往。

  除了上海这样具有浓厚海派文化底蕴的沿海开放城市外,以西安等为代表的内陆地区则在其城市更新中保留了充分的本土文化特色。例如,西安城市更新时紧密围绕大唐文化,所采用的建筑布局采用唐代流行的中轴对称式布局,整个街区被划分成数个里坊,其中的建筑物式样也为唐代辉宏的砖木制结构,高耸的屋檐向外飞挑宛如一只只正在起飞的雄鹰,彰显出大唐时期国人无比的自信。建筑物在配色上多为琉璃瓦、红墙,大红灯笼高悬在建筑物的屋檐上摇曳生姿,成功地塑造了唐代那气势恢宏的文化感。

  同时,城市中的各类小品和公共设施也可称为城市更新中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更能从微小的细节处展现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首先,景观小品作为建筑设计或园林景观设计中经常使用的装饰性构筑物,其较小的体量容易被民众所忽视,如在造型设计上无法利益创新则无法呈现出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在我国著名的瓷器之都江西省景德镇市,不仅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融入了陶瓷元素,甚至在路灯杆、垃圾桶等城市小品也运用了陶瓷文化元素。最让人感到意外的便是,在景德镇中的配电房也被精心装扮,设计师通过体现陶瓷文化最为辉煌的宋代建筑,其标志性的飞檐翘角和直棂窗与配电箱的格栅相融合,进而取代了较为呆板的格栅围栏,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场地的视觉效果,更在融入“宋韵”文化工P的过程中,显著增强了场地的文化特质与独特魅力。

  3.3 城市活动设计

  城市更新的主要目的是为市民营造更好的生产活动和社交活动场所,故城市更新设计还应包括对城市空间所承担的商业活动、休闲文化活动和民俗活动的优化。

  在优化商业活动空间时,可以充分考虑传统商业活动在开展期间所必须具备的空间条件,例如,知名的山西“晋商文化”作为严谨和诚信的代表,深受广大国民的追捧,而在平遥晋商文化挖掘和开发过程中,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晋商的建筑物,并不断在民众中传播“进取、敬业、群体”的优秀品质。

  同时,每座城市都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并在长期的生活生产汇总每个区域都有独特的民俗文化,且在不断演变中形成特定的民俗文化活动,其作为传播城市传统文化的舞台,在城市更新时应当利用上述民俗活动,提升城市的品质,改善城市的精神面貌,使城市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另外,休闲文化活动作为城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与大众审美标准最为接近,故在城市更新过程应当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元素进行归纳和提炼,最终富有地方特色的休闲文化活动,并与更新活动相结合。

  3.4 利用数字技术

  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数字技术不但可以将文化遗产进行长期保留,进而确保其传承的可持续性,而且数字化技术还突破了空间和建设成本的限制,最为完整和全面地展现城市文化。通过已经成熟的虚拟现实和3D技术,可以在数据库中真实地还原各种历史文化场景,并结合“声、光、电”等多种技术更加直观地向公众展现历史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提高公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由知名导演张艺谋指导的“西湖印象”等代表城市历史风貌的实景演出,其在赵公堤、岳湖楼,曲院风荷、苏堤等四处西湖著名景点之间进行场景刻画,在岳湖楼南边设置可容纳1800人的升降式可收缩可移动阶梯形看台,并在湖面演出区域内配备特制的灯光和激光照射,以满足舞台及背景的需要。通过“相见、相爱、离别、追忆、印象”等五个剧情的情景展现,十分完整地再现了许仙和白娘子之间经典的爱情故事。此外,数字技术还进一步强化了历史文化与民众之间的交互手段,通过网站、微信小程序、APP等各种数字渠道,民众可以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从不同的视角和时间维度在城市更新中体验城市的历史文化。

  4 结束语

  城市更新作为城市产业模式迭代升级和城市开发建设模式的新形态,其成败不仅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城市面貌,而且更关乎于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对区域内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保护,相关工作从前期现场调查和走访开始,抽丝剥茧般将原本掩埋在老旧城区内的历史文化探寻出来,而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则需要通过更加细致的资料收集和文献检索来明确。同时,在文化传承时也并非是一味地“照单全收”,原封不动地将各种文化遗存简单地保护起来,而是要采用合理的方式扬长避短地进行利用,并将现代城市设计理念和产业模式与之相结合,既满足了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又保留了历史文化,实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更新设计需要考虑文化传承的因素,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以创造更加宜居、具有文化价值的城市环境。(作者:梁菁 单位:中华建设杂志社)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