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中,将生态环境保护单列了一专章,一方面彰显了国家对加强海南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从法律高度对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提出了刚性要求。
矿山修复是山体修复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矿山修复建设,把环境伤疤变腐朽为神奇,增加人民的绿色福利,提高环境安全,扩大景观领域、推动生态共融,丰富生态产品供给及价值提升,协同提升生态调节功能,强化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随着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矿山修复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推动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而且符合“绿色矿业”的理念,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据相关部门2020年初步统计,海南省共有342个历史遗留和闭坑矿山。截至2023年底,海南已完成101个历史遗留矿山修复,面积达426.75公顷。
然而,2023年第二批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公开曝光了三亚市和白沙黎族自治县两起生态环境问题典型案例。督察组发现,组织修复验收的闭坑矿山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矿山坡面坑底裸露、复绿效果不佳、修复治理不到位的情况,“矿山整治修复滞后、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低下”。
海南矿山修复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方案设计、工程措施与立地条件不符。二是生态修复技术模式较为单一。三是植物群落不够丰富、品种过于单一,稳定性差。四是植物前期生长良好,后期退化严重,景观效果差。
为此,我们应对矿山修复设计进行改进与技术探索。
一是修复技术设计,应多规合一,因地制宜,充分调查了解修复范围和路线;矿山的类型、坡度及高度、土壤类型及理化性质;生态修复技术及面层稳定性;边坡植物种类及覆盖情况、气候和水资源状况等;同时兼顾近中远期效果,修复和保育相结合。二是修复技术的选用要根据治理范围分区规划,多种修复技术相结合,如整平渣土、削坡减载、挂网喷播、覆土绿化、客土喷播、工程护坡+速屏藤、人工格+客土喷播、景观塑石、TSP矿山修复集成技术等多种模式,多措并举,重建危崖坡面植被群落自稳定复合植物群落。三是矿山修复的植物设计,要适地适树,在充分调研本土植物生态习性及抗性(抗旱、抗贫瘠)的基础上,优先选用多种本土植物,如三角梅、银合欢、猪屎豆、黄花稔、山猪菜、葛藤、金钟藤爬山虎、百喜草等,适当选用其他新优品种相结合,乔、灌、草、藤多层配置,下爬上盖,形成层次丰富、结构稳定的植物群落和健全的生态体系。四是矿山修复需克服的最大困难是缺水、缺肥问题,加之后期管护难度大,为确保复绿植物长期正常生长,可采用现代化的滴灌、贮水锚杆、肥力岛构造等新技术。
矿山的修复,旨在解决工业遗产丧失、景观单一同质化、生态环境衰败、产业萎靡等多个痛点。矿山修复应兼顾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倡导一矿一策、因地制宜,修复生态系统断链,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挖掘废弃矿地资源的生态、经济、文化价值;推行生态重塑,让矿山变农庄,矿山变景区,矿坑变良田,优化能源效率,构建多功能绿色空间,力争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
矿山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经济有效的修复成果,可以全面改善和提升矿区生态环境,将废弃资源打造成当地百姓享生态、富口袋的“绿色银行”,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的价值,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愿景。
矿山修复对于促进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改善人类生活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有效的生态重塑,使矿区活力再生,实现了其能源效率和生态功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作者杨萍系海南科技职业大学设计学院讲师;本文系“海南省文旅融合产品设计和产业发展研究基地”研究成果;海口市哲社科2025-ZCKT-121,产教融合模式下海口职业本科高校实践路径创新性研究 )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