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海霞
在国家“双碳”目标引领下,一场横跨钢铁与建筑两大行业的深度对话在包头展开。6月25日,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联合主办、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跨界对话、创新融合——促进钢结构建筑产业链发展”建筑设计师与钢铁企业总工程师对接会在内蒙古包头成功举办,会议首次实现了行业从业人员的面对面交流。
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宝武、包钢集团等单位专家汇聚一堂,共议钢结构建筑产业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这场集结了160余位钢结构建筑设计、钢铁材料、标准制定等领域的权威专家与产业翘楚的盛会,正在为钢结构建筑发展打开新的可能。
打破行业壁垒的破冰之举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夏农在致辞中明确,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使得建筑设计师能够将‘好钢材’及时科学合理地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使得钢铁企业总工程师研发的钢铁材料能够更加符合建筑高质量发展需求。”
他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钢结构建筑特别是钢结构住宅面临良好发展机遇。但是也要看到,钢结构住宅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方面问题:一是建造成本普遍高,二是产业链协同协作不够,三是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消费者对钢结构住宅存在误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产业链各相关方共同努力。他希望以此次会议为起点,建筑设计院所与钢铁企业能够加强沟通交流合作,携手构建钢结构建筑产业链协同协作的良好生态,为钢结构建筑产业链提质升级、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钢结构建筑以其高效、环保、可循环的特性,已成为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钢结构建筑发展中还存在诸多制约。在型钢、钢管产线参观环节,包钢展示的稀土钢样品引起设计师们浓厚兴趣。“以前只在图纸上标注Q345钢材,今天才真正明白不同稀土含量对钢铁材料强度、耐蚀性等性能的影响。”一位设计师感慨道。这种认知差异正是当前产业链协同的痛点——钢铁企业研发的先进材料难以精准对接建筑设计需求,而设计师的创新构想又常受限于现有材料性能。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王子牛指出:“钢结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不足、钢材性能与建筑设计需求对接不畅、成本优化路径不清晰等问题,仍在制约着行业高质量发展。此次会议的召开,正是为了打破钢铁与建筑设计行业的壁垒,以跨界思维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这既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迫切需要。
双向奔赴的产业变革
在国家“双碳”战略深入推进和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钢铁与建筑两大产业正迎来历史性的融合发展机遇。
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张峰指出:“建筑业占GDP比重达7%,钢铁作为其重要支撑材料,两大产业的协同创新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当前,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因其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等优势,正成为城市更新、灾后重建等领域的首选方案。
市场机遇正在显现。据业内预测,到2030年,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市场占比会较大幅度提高,年拉动钢铁消费增量约2000万吨。包钢(集团)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兼包钢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昭表示:“我们已建立‘设计师直通车’机制,推动研发与需求的精准对接。”该集团正在研发的耐候可焊钢,与中建设计院提出的可拆卸节点技术形成完美匹配。
产业对接的下一个关键点是什么?张峰指出,钢铁行业应该在建筑业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了解“好房子”建设要求,研究解决好钢结构建筑中的“疑难杂症”;了解建筑师需求,研发适用于钢结构建筑应用的高性能钢材产品;了解智能、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展现装配式建造特征,“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体现全生命周期的综合价值优势。
会议还特别设置了建筑设计师与钢铁企业总工程师主题沙龙环节,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处长马欣伯在内的5位行业专家聚焦高效能钢材应用、成本优化、标准协同等核心议题展开交流探讨,进一步让钢铁企业精准把握设计需求,让设计师充分重视钢材创新应用,从而从源头实现产业链的协同优化。
万亿市场的关键一跃
今年3月,为推动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助力好房子建设,住建部印发了《装配式建筑可复制可推广技术体系和产品目录(第一批)》,钢结构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构建具备强竞争力的钢结构产业链时机已然出现。
如何贯通上游设计、中游材料、下游应用?王子牛提出倡议:一是希望钢铁企业以设计需求为导向,加快提升高强度、耐候、耐火等高性能钢材的研发与产能,同时探索定制化服务模式,为复杂建筑形态提供材料解决方案;二是呼吁设计师主动拥抱新材料、新技术,在建筑方案中充分考虑钢材性能优势,通过优化结构设计降低用钢成本;三是建议产业链各方以此次会议为起点,共同参与“设计师走进钢厂”“材料工程师走进设计院 ”等系列双向活动,将短期对接转化为长期合作机制。
与此同时,技术创新成为产业融合的突破口。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已启动《钢结构住宅用钢标准》修订工作,首次邀请钢铁企业参与编制,为钢材高效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而作为历经70余年发展的钢铁龙头企业,包钢也是创新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依托白云鄂博铁稀土共伴生的独特资源禀赋,包钢孕育了全球领先的“稀土钢”特色,产品广泛应用于鸟巢、国家大剧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国家重大工程,为钢结构建筑的安全性、耐久性提供了坚实支撑。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