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发展迈入存量时代的当下,城市更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推动城市转型的关键力量。6月25日,在2025山东省城市更新“汇”活动上,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城市更新与治理分院副院长邢琰进行了题为《以城市规划角度解读城市更新政策变革》的专题分享。
邢琰指出,城镇化率突破拐点后,城市居民对城市服务的需求从“有无”转向 “品质”,社交需求、情感归属等成为新诉求,这推动着城市转型与更新。2024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城市更新相关政策,加速推动了城市更新的进程。
土地制度是城市更新的底层逻辑。邢琰认为,从理论上看,土地产权制度、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市场使用制度相互嵌套、动态调适。不同发展阶段,土地制度与城市更新呈现出不同的协同演进特征。在计划经济时期,土地行政化导致城市更新动力不足;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转型阶段,土地资产化驱动增量式更新,但也带来空间正义等方面的问题;2012年至今的存量创新时期,城镇化进程与发展模式转变,使得增量制度逻辑与存量更新需求出现一定矛盾,产权、规划管理和土地市场利益分配等方面问题凸显。
针对这些制度性矛盾,当代土地规划政策正朝着多个方向变革。在土地产权制度方面,探索赋权增能与经济化登记。集体土地入市改革不断推进,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如上海虹桥等地的集体用地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更新;立体分层确权在法律层面得到明确,济南智慧停车场项目便是成功实践;同时,各地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深圳在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上成效显著。
土地市场方面,一级市场供地模式从刚性出让转向弹性适配,探索协议出让、弹性供给延期等方式降低存量更新成本,首钢园六工汇项目、北京北人厂项目等成为典型案例;土地收益制度从财政依赖转向反哺闭环,探索税费减免与专项反哺机制,上海在历史风貌保护区更新资金管理上积累了宝贵经验;土地金融工具引入资产证券化,北京金隅智造工场老旧工厂改造产业园项目获得资本市场高度关注。
邢琰表示,未来需围绕产权完整化、规划弹性化、金融可持续化,重构城乡土地权利体系,推动城市更新从“资本主导的空间生产”转向 “人本导向的文明重构”,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闫晓辉 李萍)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