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数字时代的建筑美学探索

2025-07-08 11:07:37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刘世军责任编辑:xmt01

  数字信息时代,科技推动建筑设计革新。全球设计师借助新技术、材料,从多元维度创新设计,打造出”鸟巢”“水立方”“云门”等兼具美感与前瞻性的建筑。这些作品刷新建筑审美与行业认知,拓展传统建筑美学边界,使其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因此,需对当代建筑美学展开新研究,推动其在数字时代的发展。

  一、数字技术赋能建筑美学创新:四大技术路径深度解析

  (一)数字技术重构空间美学:VR/AR开启建筑沉浸式体验新纪元

  数字技术在建筑美学设计的空间体验方面,从概念上探索进入实践创新的阶段,不仅改变空间的认知方式,还使建筑具有交互性和沉浸体验,推动建筑美学突破物质限制走向多元发展。虚拟现实技术营造虚拟环境,设计师戴上头戴设备钻入三维模型里,实测空间大小比例、动线、光感、材料配合,更迅速地做决定;用户不必被传统图纸束缚,直接看到将来的样子。增强现实技术在实际场景加结构细节、设计亮点这些数字信息,用智能设备就能看见,这样公众参加也更有趣味。

  (二)数字调色中心落地:参数化设计开启建筑表皮美学新篇章

  数字技术为建筑美学设计提供了创新性赋能,显著拓展了色彩的表现维度。色彩属于建筑美学里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素,它的视觉特征及心理反应借助数字技术达成精确掌控,通过色彩管理系统得以实施,设计人员就可以快速改进设计方案,在众多场景当中精准显示色彩表现形式,再结合大数据分析并配合人工智能算法就能达到个性化的气氛营造效果。

  (三)BIM+AI协同创新:数字技术驱动绿色建筑能效跃升

  建筑师借助 BIM、地理信息系统及气候分析软件,精细分析建筑区域的微气候、日照、风向和地形,优化建筑朝向、遮阳与通风设计,降低人工照明及空调依赖。能源系统设计中,数字仿真模拟不同能源配置的长期效果,助力优化太阳能光伏布局、地热能利用等可再生能源方案。

  二、建筑美学数字化转型观察:技术变革催生两大美学新维度

  (一)数字交互重构人城关系:成都”像素城市”的民主设计启示

  借共时性、远程控制来给建筑美学注入新意(“宅”变成了“终端”交互场景,消解交通束缚)。数字技术构筑的“虚”空间(界面/位臵/筑)带来真实感受,人的“五感”并不是真实还原真实(光/色本质就是电磁波),如果把人/建筑元素/建筑当作一个功能体/模块/系统,“意识”相互作用达到动态平衡。

  (二)虚拟建造突破物理边界:无重力空间设计的产业应用探索

  建筑的核心追求(私密、自然隔离、安全、领域)经过虚拟现实力所能产生的新式建筑,带有“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建筑,可以解析人群流动和功能变更。虽然还是用砖、钢材、玻璃等材料建房子,只是形式上的惯性,但是数字技术支撑下的虚拟现实让建筑有了新理念,新形态,新材料,“过程之美”打破了传统的等级秩序,出现了没有中心、不断生成的空间结构,让建筑的边界有了弹性和功能布局充满不确定性。

  (三)系统思维赋能建筑全周期:BIM技术构建智慧建造新范式

  建筑信息模型(BIM)系统呈现建筑全生命周期要素关联,使设计、建造、维护等环节的系统性考量成为可能。数字技术增强建筑可变性,如展览空间转为会议厅时,其布局与设备参数可通过技术实现动态调整。基于BIM的复杂系统包含要素构成逻辑和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建筑环境中存在的非线性,混沌关联需要数字技术帮助梳理,主成分分析等能够发现事件间的潜在联系,构筑起动态的“系统网络”。

  三、数字建筑发展路线图:技术协同+人文价值双轮驱动策略

  (一)多维技术矩阵:建筑全产业链数字化协同平台建设路径

  建筑美学在数字时代的实践必须依靠技术生态系统相融合来推动。构建一个包含BIM(建筑信息模型),AI生成式设计,虚拟现实,物联网技术等组成的综合平台,完成了从概念构思到建成运营的全程数字化连接,像把参数化设计工具同智能材料数据库相连,就能立刻模仿各种材料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产生的美感表现。借助依靠大数据处理的AI算法对用户行为数据执行剖析之后,可以改善空间布置及契合程度,还需塑造跨越领域的技术标准接口以达成让建筑数据与城市智慧体系还有电力网络之间的无间缝衔接,并形成起“建筑-周围-社会”共生的美学系统。

  (二)坚守人文精神:重塑数字人文的价值平衡机制

  在技术高速发展进程中需坚守人文精神内核,构建伦理审查框架体系。建议相关部门制定数字化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协议,针对重要历史建筑的数字化复刻建立包含建筑美学特征的基因数据库。同时,通过开发地域文化算法插件,将传统营造智慧融入参数化设计流程,如提取徽派建筑马头墙的比例关系并转化为现代幕墙分割算法,实现地域文化基因的数字化转译。价值平衡机制的核心在于重新锚定技术服务于人的本质属性,确保数字化重构的文化元素能够引发真实情感共鸣,在技术创新与人文传承之间建立动态协调的发展路径。

  (三)全民共建新范式:区块链技术驱动建筑美学民主化进程

  建议建立政府统筹的数字美学共创平台,提供重点项目的BIM数据接口,让专业的建筑信息数据流动起来与大众的创意交互。利用区块链技术创建创意确权系统,当用户提供的曲面窗体设计被项目所采用时,用户的数字签名会成为永久的创意归属证明永久地嵌入到BIM中。这种公众参与的美学共创,既是“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一种技术回应,也是当下数字文明环境里重塑生产关系的社会创新。(作者刘世军系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学院讲师)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