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跨文化视角下公共英语教学助力建筑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

2025-07-08 11:10:09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佘倩影责任编辑:xmt01

  全球基建互联互通式发展为建筑行业竞争合作提供了新契机,推进了跨国项目承包、统一标准、技术共享等进程。基于此,建筑人才培养须根植于全球化语境,借公共英语教学推进跨文化交际及能力认证等方面的发展。

  需求:全球化语境下建筑人才培养的时代命题

  当前在全球化浪潮中,建筑人才肩负着塑造兼具本土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建筑作品的重任,在业务拓展、技术互通、能力进阶等方面有了新诉求。一是全球化浪潮下的业务拓展需求。跨国资本频繁流动,部分大型跨国建筑企业在全球多地承接项目,服务贸易自由化推动建筑设计、施工、运维等环节国际标准渐趋统一;二是智能化浪潮下的技术互通需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与物联网(IoT)快速发展,既能展示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类信息,又可实现建筑实体设备的实时数据采集与传输,产生施工进度、质量检测数据、人员与设备调度信息等海量数据;三是国际化教育下的能力进阶需求。秉持教育部提出的“新工科”建设理念,建筑人才需能编制多语言技术文档、构建跨文化冲突管理机制,以实现国际项目的全流程价值协同发展。

  矛盾:建筑人才培养的文化图式僵化现象

  从资源供给层面上看,基层建筑单位的一线从业者普遍面临英语学习资源短缺问题,现有资源储备难以满足其职业发展与国际业务拓展的现实需求;在教学方法层面,传统课堂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学内容与建筑行业实际场景的适配度不足,未能有效构建起与建筑行业工作场景相契合的教学体系,导致学习动力激发与教学目标达成存在一定落差;人才培养体系亦存在结构性短板,英语教师队伍在专业知识储备与实践教学能力方面不足。

  突破:公共英语助推建筑专业教学革新的新架构

  在全球建筑行业深度交融、前沿技术与理念跨国界流动的当下,建筑专业教育面临着全方位革新的紧迫需求。秉持“立足区域、服务行业”的发展定位,须重塑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内容及目标,为培育具备国际视野、精通专业外语的新时代建筑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

  (一)课程改革:“一驱两轴四轮”式发展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以英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增设建筑英语、国际工程管理英语等特色选修课程,课程内容覆盖建筑技术规范、国际工程招投标、建筑产品贸易等领域。“1+X”证书制度立足“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需求,主张建构“一驱两轴四轮”创新模式,突破传统公共英语课程的学科化局限,将传统课程划分为“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跨文化交际—国际职场英语”的进阶体系,参照“课岗赛证”的考核方式,以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

  (二)人员培训:识别句法模式以应对语体需求

  词汇上,建筑英语专业术语表义精准且正式,多采用源于拉丁语、希腊语等外来词汇,大量使用合成名词与名词化结构,信息承载量较强。句法上,以结构完整的陈述句为主,规避省略、夸张等修辞手段,加入长句整合复合句、非谓语动词词组等成分。语域上,话语范围属科技文体,话语方式多为书面体,契合建筑业资格预审、招投标、施工规范等专业场景等交际需求。因此,教师需借助语料库语言学与认知语法理论,开展建筑专业文本的句法模式识别与生成训练,引导学生解析专业文本逻辑。同时,针对建筑行业书面语域与专业场景需求,组织教师参与建筑工程招投标、施工规范等真实案例的英语教学资源开发,将行业交际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推动教师从通用英语教学向专业英语教学能力转型。

  (三)能力认证:联合考察以增进成果验收

  传统建筑教育体系中“重技术轻交流”、“重本土轻国际”的文化图式僵化现象,已难以适应实际需求。因此,应秉持跨文化理念,建筑专业教学应覆盖术语翻译、国际合同解读、多主体联合认证等层面,增设跨文化项目沟通等模块,模拟国际工程招投标、跨国团队会议等场景,并联合海外建筑事务所或跨国工程企业进行综合评估,增进阶段成果验收的科学性与完备性。

  公共英语教学作为跨文化对话的实践载体,正经历从语言技能传授向文化资本建构的范式转型。建筑行业应兼顾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借公共英语教学之“东风”,架构更完备的语料库、课程网络及实训平台,以应对建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诉求。

  作者佘倩影系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本文系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高校分会研究课题“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新闻创新发展研究”(EGXX17)成果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