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红树林的保护和修复一直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7号)、《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等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均高度重视红树林的保护和修复,提出要把滨海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等措施,通过加强滨海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等措施,增强海岸带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首先,滨海生态修复是推动国家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视野下,滨海景观生态修复,种植乡土红树物种,提高保护区红树林物种多样性,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湿地保护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红树林保护的重要指示、推动国家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的一项必要且急需的工作。
其次,滨海生态修复是构建生态安全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出生态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重要基石。要建立健全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同时,尽量海南始终致力于滨海景观的防风性、生态性、美观性、可持续等多个方面修复和完善,但修复现状堪忧。特别是近年来海南的滨海景观修复项目,如:海口东海岸造林项目,是强台风威马逊重创海南后,为进一步防风抗风、生态护岸进行的防护林带修复项目,是以海南椰子、木麻黄为主的纯林,生态系统较脆弱,管理成本高,目前已表现出地力衰退,更新困难,林分稳定性下降等问题。而文昌市八门湾红树林修复项目主要选用木榄、秋茄、桐花树等红树植物。红树根系发达,多种红树植物配置的稳定群落,在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等方面生态效益显著。
因此,海南滨海生态修复修复,其植物的选择至关重要。滨海生态修复的植物选择,应基于生态适应性,滨海选择以乡土树种优先,兼顾植物多样性,以及景观整体性,生态效益性,功能融合性的原则,结合花叶树种构建混交林,提升防护林带的生态功能,增强游览趣味,构建自然丰富的生境,营造生动有活力、有特色的生态景观带,改善海岸带生态环境,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滨海景观圈。
海南滨海生态修复对景观建筑具有深远意义。
从生态层面看,修复受损的滨海生态系统,如珊瑚礁、红树林、沙滩等,可为景观建筑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稳定的生态环境能有效抵御海浪侵蚀、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减少景观建筑因环境恶化而遭受的损害,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健康的生态系统还能提供丰富的生物资源,使景观建筑融入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
在美学价值上,生态修复后的滨海区域,拥有清澈的海水、茂密的植被和多样的生物,为景观建筑提供了绝佳的自然背景。景观建筑可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通过巧妙的设计,将生态元素融入建筑之中,打造出富有层次感与独特魅力的滨海景观,提升整体视觉美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滨海生态修复推动景观建筑设计理念革新。设计师需遵循生态原则,采用环保材料和生态技术,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平衡发展。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创造出更具特色的景观建筑,还能增强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让人们在欣赏建筑之美的同时,更加关注和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作者杨萍 作者单位海南科技职业大学 本文系”海南省文旅融合产品设计和产业发展研究基地“研究成果。课题:海口市哲社科2025-ZCKT-121,产教融合模式下海口职业本科高校实践路径创新性研究)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