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赋能绿色科技 探索公路建养的可持续路径 ——记聚焦全生命周期的公路建养领域专家迟韵博

2025-07-22 09:56:14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杜 歆责任编辑:xmt01

  随着公路建设迈入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的新阶段,迟韵博常常强调:“公路不是冷冰冰的工程,而是社会的血脉、人民的生命线。”在他的眼中,公路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更是连接社会和人们生活的重要纽带。

  多年来,公路建养领域专家迟韵博用系统化的思维,将工艺创新、标准建设和绿色低碳理念紧密结合,持续探索公路建设与养护的新路径,推动行业朝着更高质量的未来发展。

  建立公路建养的全生命周期观

  迟韵博的职业之路可以追溯到大学时期。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他曾多次参与偏远山区的公路建设项目。在公路通车前,当地村民往返镇区需要三四个小时,通车后却仅需半小时。从那时起,他便体会到公路建设的核心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条通道,更是社会、经济与文化的重要承载体。

  这段经历对迟韵博的影响深远。在他看来,公路建设与养护并非单一项目,而是一个需要高度协同、持续演化的系统工程。

  与传统的“建好即可”的理念不同,他始终将目光聚焦于全生命周期内的运行质量与服务体验,尤其是在如何通过材料、设备与流程的技术迭代,来根本性地提升整体效率与耐久性。

  带着这一理念,迟韵博主张用更智能化、标准化的方法,打破传统建养模式中“重人力、高消耗”的瓶颈。他主导研发了包括道路工程智能检测平台、沥青路面施工信息化监控工具等多方面的智能检测技术,贯穿设计、施工、监测与养护的每一环节,实现了公路建设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从单点突破向系统化进化的转变。

  从工程经验到公共语言

  “技术创新在这个行业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所有安全、效率、可持续的基石。”迟韵博常这样说。在多年的项目实践中,他始终将“让更多人享受到更安全、持续和公平的出行体验”作为核心驱动力,深入探索如何通过创新提升工程质量、施工效率与环境可持续性。

  从新型洒水车到牵引式压路机,迟韵博开发的一系列设备显著提高了施工的精度和自动化水平,不仅加快了道路建设的普及进程,也有效降低了人力投入与时间成本,使更多地区能够在更短周期内实现道路通达。对改性沥青和低碳施工工艺的持续研发,则进一步增强了公路在复杂路况下的耐久性和适应性,同时减少了碳排放,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

  凭借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深厚积累,迟韵博受邀参与《沥青路面微表处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和《开普封层施工技术规范》等多项标准的编写工作,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范式和可操作的标准化体系。相关公路研究院的负责人表示:“迟韵博对公路建设所做出的贡献和技术领先力是业内共识,他在数据积累和工艺细化方面的经验,使标准条款更加精确和具备可执行性。”

  把公路当作生命共同体

  尽管已经主导了多个重大项目和行业标准的制定,迟韵博最看重的依然是“公共价值”。他常说:“公路行业很少有立竿见影的荣耀,更多的是‘今天的选择要对二十年后负责’。”这种深远的眼光,源于他对公路建设并非只是“一个个工程”的认知,而是将其视为推动社会连接、促进区域发展的长久事业。(杜 歆)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