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惠安这片充满艺术气息的土地上,石雕技艺已传承千年。这里孕育了无数能工巧匠,他们用手中的锤凿,将冰冷的石头雕琢成传世佳作。
张明川,福建惠安县浩博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全联石材业商会副会长,从13岁开始做学徒,历经30余年风雨,将一家小型外贸公司发展为年产值上亿元的工贸一体化现代企业。他的创业历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惠安石雕产业从传统手工作坊走向国际化的生动写照。
近日,记者走进浩博石业,与这位石雕行业的领军人物展开深入对话,探寻他的创业故事、经营智慧以及对行业未来的思考。
创业故事:
13岁入行 金融海啸中逆势崛起
记者: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最初是如何与石材雕刻结缘的?
张明川:我们这一代人跟石雕的缘分可以说是“近水楼台”。我读书的时候,学校下面就是石雕厂。80年代末,惠安石雕行业正值黄金时期,特别是海外寺庙雕刻的需求特别旺盛。那时候,每天都能听到“哐哐哐”的打石声,看到了很多从外地学成归来的师傅们办厂创业的热闹场景。
作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我们小时候家庭条件普遍不太好。我13岁就辍学当了学徒,那时候像我这样早早进入石雕行业的年轻人非常多,大家都想早点赚钱补贴家用。后来一次偶然机会,我接触到外贸行业,开始负责把惠安的石雕产品销往海外市场。
2007年,积累了足够经验后,我决定自己创业,成立了外贸公司,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记者:创业初期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张明川:创业之路从来都不平坦。我们2007年刚成立公司,2008年就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机,这对一个刚起步的企业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那时候我们团队只有三个人,租了一间月租2000元的办公室,买了几台二手电脑就开始干。最困难的时候,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但幸运的是,我招到了两位非常优秀的外贸业务员。他们不仅业务能力强,更重要的是愿意与企业共渡难关。现在回想起来,正是他们的坚持才让我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如今,这两位元老级员工已分别担任厦门和崇武外贸部的负责人,成为公司的中流砥柱。
当时我们采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一方面严格控制成本,另一方面积极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我记得很清楚,为了节省开支,我们打印纸都是双面用。正是这种精打细算的经营理念,让我们在金融风暴中存活下来,并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营智慧:
工贸一体+逆向发展 打造核心竞争力
记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转折点或里程碑事件?
张明川:回顾公司发展历程,我认为有几个关键节点特别重要。首先是2009年,我们开始全面布局电子商务。当时很多传统企业认为网络销售是“忽悠人的”,但我们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未来趋势。我们在阿里巴巴等平台投入广告,积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这个决定让我们在同行中率先打开了线上市场。
2010年是另一个重要转折点。在线上业务稳步发展的同时,我们开始发力线下渠道。每年都参加厦门国际石材展这类重要展会,而且展位面积越拿越大。这种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模式,让我们的业务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产品策略上,我们很早就开始布局小语种市场。除了传统的英语市场外,我们还重点开发了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等市场。更重要的是,我们始终坚持中高端市场定位,主动放弃低价竞争。这个战略选择让我们避开了恶性竞争,保持了较好的利润水平。
记者:2013年建立自己的工厂是一个重大决策,当时是基于什么考虑?
张明川: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做外贸确实比较轻松,但要在行业深耕,必须掌握生产端。我们遇到过太多次这样的情况:接到高端客户的订单,但代工厂无法达到客户要求的质量标准。有时候为了一个1万美元的订单,需要采购10万美元的特殊材料,代工厂自然不愿意接。
所以,我们必须建自己的工厂来打破瓶颈。工厂建成后,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我们可以完全按照客户要求进行生产,质量把控也更加严格。更重要的是,我们建立了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服务的完整产业链。虽然投入很大,但从长远看,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记者:与惠安其他石雕企业相比,浩博石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明川:惠安有2000多家石雕企业,但我们的发展路径与众不同。大多数企业是先有工厂再拓展销售,而我们是先掌握外贸渠道,再回来建工厂。这种“逆向发展”让我们更了解客户需求,能够精准调整生产工艺。
比如欧美市场对人物雕刻的面部表情、手部细节要求极高。我们根据客户反馈,专门优化了这些关键部位的处理工艺。现在,我们的欧美风格人物雕刻产品,在神态表现和细节处理上已经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另一个优势是国际化团队。我们有一支能用英语、德语、俄语等多语言直接与客户沟通的销售队伍。在这个全球化时代,能够消除语言障碍、直接理解客户需求,这在竞争中是非常重要的优势。
全球化布局:
70国市场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记者:浩博的产品远销海外,主要覆盖哪些国家和地区?海外客户对惠安石雕的反馈如何?
张明川:我们的市场布局很有特色,主要分为几大板块:北欧市场(瑞典、挪威、芬兰等)、北美市场(美国、加拿大)、东南亚市场,以及俄罗斯和中东地区。有意思的是,我们刻意避开了台湾地区、日本这些传统市场。
这个战略选择源于我们对市场的深入分析。台湾地区和日本市场虽然成熟,但竞争过于激烈,价格战严重。我们必须另辟蹊径,主攻那些被同行忽视的市场。现在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近年来台湾地区和日本市场持续萎缩,而我们的目标市场却保持稳定增长。
海外客户对惠安石雕的总体评价很高,特别是对我们的工艺水平和创新设计赞不绝口。比如北欧客户就非常欣赏我们将现代简约风格与传统雕刻技艺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去年,我们为瑞典一个市政广场设计的雕塑作品还获得了当地政府颁发的设计大奖。
记者:在拓展如此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时,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张明川:最大的挑战就是文化差异带来的产品需求差异。我们同时做70多个国家的市场,每个国家的审美偏好、质量标准、甚至对石材的认知都不同。比如,中东客户喜欢华丽繁复的风格,而北欧客户则偏爱简约现代的设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市场调研体系。每个新市场开拓前,我们都会派团队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同时,我们在产品开发上保持高度灵活性,目前能生产200多种不同风格的产品,这在同行业中是非常少见的。
另一个挑战是供应链管理。有些特殊订单需要采购昂贵的原材料,但用量很少。代工厂往往不愿意接这样的单子,而我们自己的工厂可以接受。虽然短期内可能会积压一些库存,但从长远看,这种“客户至上”的理念为我们赢得了很多忠实客户。
困境与展望:
突破同质化 走向品牌化
记者:您认为当前石材雕刻行业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什么?
张明川: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同质化竞争和产能过剩。现在市场上产品高度雷同,大家只能在价格上血拼,导致行业整体利润水平不断下降。没有合理的利润空间,企业就无力进行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和品牌建设,形成恶性循环。
另一个问题是人才断层。现在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优秀的雕刻师傅越来越难找。我们公司最年轻的雕刻师都已经35岁了,这个现象令人担忧。
记者:面对这些挑战,浩博石业未来3—5年的发展重点是什么?
张明川:我们的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三个聚焦”:第一,聚焦原材料资源建设。我们计划在国内外投资建设自己的矿场,掌握优质石材资源。第二,聚焦海外市场拓展。除了现有的销售网络外,我们正在英国、美国筹建分公司,下一步计划进入澳大利亚市场。第三,聚焦品牌价值提升。我们要把“浩博石业”打造成国际知名的石雕品牌,而不仅仅是代工厂。
在产品创新方面,我们成立了研发中心,每年投入销售额的5%用于新产品开发。最近我们正在试验将石雕与智能科技结合,比如开发带有LED照明效果的现代雕塑,市场反响很好。
平衡传统与创新:
智能制造时代 传统工艺更显珍贵
记者:惠安石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您如何看待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
张明川: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我认为传统和创新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智能制造方面,我们采取“分类施策”的策略。对于标准化程度高、附加值低的产品,采用机械化生产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对于高附加值的艺术品,我们始终坚持手工雕刻。
举个例子,石材的粗加工、切割等环节完全可以采用现代化设备,这能大大提高效率。但在精细雕刻环节,尤其是人物面部表情、衣纹褶皱等细节处理上,机器始终无法替代匠人的手感与审美。我们做过对比测试,同样的图案,手工雕刻的作品在神韵和灵动性上要明显优于机器雕刻。
记者: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会对传统雕刻行业会产生哪些影响?
张明川:人工智能确实带来了巨大挑战,最令人担忧的是传统工匠的流失。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学这门手艺,老师傅们逐渐老去。我们做过测算,未来可能只需要现有工人数量的10%就能完成同样的产量。但问题在于,如果大家都依赖机器生产,我们的产品和欧洲工厂的产品,还有什么区别?
我认为,在智能制造时代,传统工艺的价值反而会更加凸显。就像现在人们追捧手工定制服装、手工皮具一样,真正有收藏价值的石雕作品一定是手工完成的。我们的应对策略是:一方面拥抱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加大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建立完善的师徒培养体系。
石雕人的使命:
传承的不仅是技艺 更是匠人精神
记者:30年的行业深耕,石材雕刻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
张明川:石雕对我来说早已超越了一份简单的工作或生意,它是我毕生的事业,更是融入血液的passion。现在公司有200多名员工,意味着200多个家庭的生活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这份责任,让我时刻不敢懈怠。
我常常跟员工说,我们不是在简单地雕刻石头,而是在创造能够流传百年的艺术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支撑我走过30年风雨的最大动力。
记者:如果请您担任惠安石雕的“推荐官”,您会选择哪个最能代表惠安石雕文化精髓的景点或作品?
张明川:与其推荐某个具体作品,我更想说说惠安石雕的“魂”。这个“魂”就是一代代惠安匠人身上那种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他们大多没有高学历,从十几岁开始就与石头为伴,用一生的时间磨练技艺。正是这种执着和坚守,才让惠安石雕能够传承千年,走向世界。
如果要选一个具象的代表,我会推荐惠安雕艺文创园的“世界石雕之都”主题雕塑群。这个作品集中展现了惠安石雕的精华,也象征着这个传统行业永远焕发新的生机。
采访后记:
惠安石雕与文化自信
这场与张明川董事长的深度对话,不仅是一位企业家奋斗历程的生动呈现,更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转型史诗。当我们凝视那些历经千年而不朽的石雕作品时,看到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是一种文明的延续与精神的传承。
张明川的创业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在工业4.0时代,传统工艺如何保持其独特价值?浩博石业的实践给出了富有启示的答案——不是简单地对抗技术进步,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变革,同时坚守工艺本质。这种“守正创新”的发展哲学,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写照。
从更宏大的视角看,惠安石雕的当代发展折射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层逻辑: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文化自信。张明川带领企业开拓70国市场的实践,展现了中国企业家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的文化自觉与战略智慧。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石雕艺术提醒我们重新思考“匠心”的当代意义。它不仅是精益求精的工艺态度,更是一种对抗浮躁、回归本真的生活哲学。当张明川谈及为200多个家庭负责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企业家对“义利并举”传统商业伦理的现代诠释。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惠安石雕的未来发展已不仅是产业命题,更是文化命题。它呼唤我们建立更为开放的文化生态系统:既要保护传统工艺的纯粹性,又要激发创新活力;既要保持地域特色,又要具备全球视野;既要追求商业价值,更要守护文化价值。
张明川和他的团队正在书写的,是一部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史诗。这部史诗的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这部史诗的精神内核,是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发扬光大;这部史诗的终极价值,是为人类文明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