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以空间为笔 书写文化认同的时代篇章 ——专访国际文化叙事空间引领者陈燕

2025-07-29 09:40:41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秦晋责任编辑:xmt01

  本报记者 秦晋

  在全球化与本土文化觉醒交织的今天,如何让建筑空间超越物理属性,成为承载记忆、激发情感、凝聚认同的文化载体?陈燕女士,这位被国际设计界誉为“文化叙事建筑与空间体验设计引领者”的建筑师,以其独创的“叙事空间”理论体系和屡获IDA、MUSE、TITAN等国际大奖的实践,给出了答案。她成功将建筑从“功能容器”转化为“文化发生器”,用空间语言讲述记忆、情感与集体认同的故事。
 

以空间为笔 书写文化认同的时代篇章 ——专访国际文化叙事空间引领者陈燕
 

  记者:您是如何确立“叙事空间”设计理念的?这个体系是如何发展成型的?

  陈燕:我出生在中国西南多民族融合之地,从小在山川市井之间穿行,对文化与自然的互动有了深刻感知。建筑初期,我参与了国家大剧院的室内设计,那次经历让我真正体会到空间的情绪、仪式感和文化表达。后来在华侨城和万达担任规划副总,主持多个大型文旅项目时,我尝试将神话、节庆、民俗等文化内核转化为空间节奏与体验路径,逐步形成了“叙事空间”原型。为了构建更系统的理论,我赴英国攻读文化创意管理MBA,将建筑与文化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融合,最终建成了这套可设计、可分析、可评估的跨学科体系。

  记者:北京欢乐谷是您代表作之一,如何体现“叙事空间”的实践价值?

  陈燕:我们将园区科学地划分为六大主题区,每个区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的“文化宇宙”。关键在于,每个区域的叙事逻辑都是独特的、量身定制的。例如,“香格里拉”板块,它绝不仅仅是藏式建筑和经幡的堆砌。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漂流式叙事”的核心概念。

  原创性的典范是“蚂蚁王国”儿童区。我们彻底摒弃了传统卡通化的做法,采用了革命性的“微观生态世界”视角。我们将儿童“缩小”到蚂蚁的尺度,让他们在一个被放大的、充满奇观的自然环境中探索。这里的空间设计、游乐设施、互动环节都紧密模拟蚁群的社会行为和组织协作模式。孩子们在攀爬“巨大的草茎”、穿越“泥土隧道”、合作搬运“食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团队协作、分工互助、解决问题的自然法则。这不仅是娱乐,更是潜移默化的自然生态教育体验,其教育价值获得了国内外教育专家的高度评价。

  记者:在西双版纳,您提出“动态文化装置”的新概念,这与欢乐谷有何不同?

  陈燕:西双版纳强调的是文化的“活态”与“情绪流转”。我提出“文化+时间+情绪”三元叙事模式,将空间组织与傣族节庆节奏紧密结合。项目分为“生态互动”“精神静思”“节庆狂欢”三大组团,从日到夜构建完整文化体验旅程。我们打造了“动态文化装置”(DCI),即空间能主动与游客互动——灯光回应动作,声景配合人流,香氛随场景切换,使文化不再是背景,而是情感共创。这类空间机制已被多个国际文旅项目引入改造。

  记者:三亚中廖村项目在乡村振兴领域被广泛赞誉,核心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燕:中廖村项目对我而言意义非凡,它超越了纯粹的设计任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责任。面对拥有深厚黎族文化底蕴但面临空心化危机的传统村落,我们最大的挑战是如何避免将其变成“文化盆景”或表演场。因此,我提出了“村民叙事主导 + 设计协同介入”的颠覆性模式。 其核心在于彻底颠覆传统“设计师主导”的流程。我们进核心原则是保留原生态的村落肌理、建筑风貌和自然景观。改造和新建严格遵循“针灸式微更新”策略。

  记者:沈阳宝能环球金融中心是超高层建筑,您如何在技术性强的项目中融入叙事?

  陈燕:摩天楼通常被看作城市地标,我希望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在沈阳653米的宝能塔中,我提出“城市精神的垂直浓缩”理念,借中国“天地人”哲学构建三段式空间结构。基座承载工业与市民文化,中层设有“云中艺殿”作为城市文化展示厅,顶部为“静思之庭”,打造精神层次的升华体验。夜间塔冠的“祥云”灯光秀则讲述城市从工业到未来的故事。这座塔不仅是物理高度,更是文化深度的象征,获TITAN国际设计大奖“注入灵魂的摩天楼”评语。

  记者:您获得多个国际奖项,并担任国际期刊评审,如何理解并建立国际影响力?

  陈燕:“影响力”对我而言,核心在于所倡导的理念能否真正启发他人,所总结的方法能否被全球同行理解、参考并应用于实践,进而推动行业进步。获得IDA、MUSE、TITAN等国际大奖的认可,是国际同行对我们项目创新性和“叙事空间”理念价值的肯定,这很重要,但只是起点。更关键的是深度参与国际学术和专业交流。担任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 旗下权威期刊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的同行评审专家,让我能接触到全球最前沿的城市规划与开发研究,也促使我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确保其学术严谨性。同时,通过评审过程,我也在向国际学术界传递中国在文化导向的城市与旅游开发方面的独特经验和思考。

  记者:在全球文化交流背景下,您如何看待“文化自信”在当代建筑中的意义?

  陈燕:文化自信不是保守或符号化表达,而是有能力用世界理解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我们常用山水画“起承转合”逻辑设计园区节奏,也借用庙会、节庆的空间节律构建公共活动流线。这种表达不照搬国际风格,而是自成体系。例如,我在多个项目中运用了“天圆地方”“八方来朝”等传统宇宙观,实现空间秩序与文化意涵的统一。这是根植文化、连接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我所倡导的叙事建筑精神。

  这些表达,展现的是一种有根基、有态度、有创造力的文化姿态:我们热情拥抱世界的先进理念与技术,但绝不丢失自己的文化根基;我们自信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并相信这些故事中蕴含的思考,能够引发世界的广泛共鸣。建筑,就是这种姿态最有力的宣言。

  此外,我还创新研发了全球首个零碳智能降温通道系统,将技术应用于40°C高温下的主题乐园舒适空间设计。面对全球夏季户外文旅项目的挑战,我提出了多气候分区与优选通风一体化的排队通道设计方案,首次实现了排队区“降温—发电—休息”三重功能的融合。其革命性突破在于通过水循环冷却系统,利用回收雨水/中水,用纳米级雾化技术使廊道内体感温度直降8-12℃,可应用于多个乐园等数百个项目,使高温季游客停留时长提升40%。

  记者:感谢您的分享,期待您继续用空间连接情感、讲述世界的中国故事。

  陈燕:我相信建筑是文化的桥梁,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语汇。我会继续带领团队深耕“叙事空间”,以建筑语言连接多元、传递认同、激发情感。未来,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结语:

  文化建筑是认同的剧场

  从本土实践者到国际引领者,陈燕淬炼出一条将本土智慧转化为普世方法的创新路径。她代表并实践着新型建筑思维范式——以中国文化为根,全球视野为镜,空间为笔书写文化。其“叙事空间方法论”不仅成就地标、激活乡村、重塑超高层精神,更重要的是为全球建筑界提供了解锁文化表达力的钥匙,架设了连接不同文明情感的桥梁。在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下,陈燕的探索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标注了一个充满温度与深度的新坐标。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