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术语英译策略研究

2025-08-05 08:57:10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郝嘉亮责任编辑:xmt01

  中国传统园林作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复合体,其建筑术语体系不仅是建筑形态的符号化表征,更是华夏文明中宇宙观、审美情趣与生活哲学的凝练载体。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这类术语英译的准确性成为推动园林文化走向世界的基础性命题。鉴于中西方建筑话语体系的本体差异与文化编码的不对称性,传统园林建筑术语的英译始终面临语义损耗与文化误读的双重困境。本文基于术语的文化特征与结构特点,探讨实用的英译策略,为相关翻译实践提供有效参考。

  一、传统园林建筑术语英译的核心原则

  传统园林建筑术语的英译需建立在三重原则基础之上。第一,文化等效原则,要求译文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生成与源语术语相对等的文化联想。“风水”(fengshui)术语的英译演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早期英译为 geomancy,导致其与西方占卜术混淆,而音译 fengshui加上释义性注解,实现了其“环境调控智慧”的文化内涵的准确传递。第二,功能对应原则,强调建筑术语在空间功能与使用场景层面的精准匹配。“廊”作为连接不同建筑单元的线性空间,具有“交通”“ 分隔 ”“引导”等复合功能,英译时需根据具体语境在corridor,gallery,covered walkway等词语中选择意思最为切近的。第三,语用适配原则,要求译文符合目的语文本的交际功能与其读者的认知习惯。针对专业读者的学术文本可保留更多文化负载词,而面向普通受众的旅游文本则需采用 “月洞门(moon gate)” 这类兼具辨识度与可读性的译法。

  二、传统园林建筑术语的英译策略体系

  1. 直译:形态与功能特征的显性传递

  对于形态特征明确且功能指向单一的术语,直译策略最为适用。例如,“亭”作为 “有顶无墙”的开敞式休憩建筑,其国际通用英译为 pavilion, 这在形态描述与功能指涉上形成精准对应,成为术语翻译中 “形义合一”的典范。“九曲桥”译为 nine-zigzag bridge,通过zigzag 对 “曲” 的形态模拟,既保留了建筑的物理特征,又暗合了中国传统 “曲径通幽“ 的空间美学。但是,直译的局限性亦显而易见。“轩” 若简单译为high-ceilinged hall,虽能传递其形态特征,却丢失了 “四面开窗以纳景”的空间智慧与文人 “气宇轩昂”的精神象征,因而需辅以其他翻译策略对其意思进行补充。

  2. 意译:文化内涵与精神隐喻的深度转化

  意译策略适用于文化负载较重的术语翻译,通过语义重组实现深层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例如,“榭” 的英译waterside pavilion体现了这一策略的优势,它比terrace house更精准地捕捉了其“临水而建”“ 凭栏观水”的空间属性,同时暗合了“智者乐水”的文化隐喻。“斋”作为文人“澄心观道”的修行空间,英译为retreat较study更能传递出其“避世静修”的精神功能,完美实现了从物质空间到精神场域的语义升华。“园”的英译应区分语境,基础交际层面,译为garden即可;在文化阐释语境中,采用a microcosmic representation of nature in Chinese aesthetics这类注解性译法,能传递“壶中天地”的哲学意涵。

  3. 音译加注:文化独特性的谱系化保存

  对于承载不可译文化意象的术语,音译与注释相结合的策略成为文化转译的必要补充。例如,“舫”作为模拟船形的陆地建筑,其音译fang配合注释a boat-shaped structure for repose and scenery appreciation in classical gardens,既保留了术语的文化专属性,又完整传递了其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意匠。“坞”的译法同样遵循这一策略,wu (a sheltered waterside enclosure in gardens serving both functional and scenic purposes) 的表述,既维持了术语的文化辨识度,又明确了其 “隐蔽性”“ 亲水性”的空间特征。使用这一策略时应注意音译的规范性,多采用已被权威辞书收录的译法,如“ 轩”在强调文化独特性时采用xuan,而非自创译词。

  4. 语境适配:文本类型与受众导向的动态选择

  同一术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译法选择需遵循动态适配原则。例如“廊” 在科普文本中采用corridor 以保证可读性;在建筑专业文本中选用covered walkway以凸显其 “遮避”“ 连接”的技术特征;而在文学性描述中则采用winding gallery,通过winding传递其“ 移步换景”的审美功能。“月洞门”的英译差异也具有代表性:旅游手册中moon gate,通过moon的意象联想增强传播效果,建筑学术文中circular archway,侧重其“圆形 ”“拱券”的形态学特征。译文差异体现了文本功能对译法选择的决定性影响。

  三、英译策略的选用范式与实践路径

  传统园林建筑术语的英译实践需建立在系统性考量基础之上。文本维度方面,学术著作优先采用直译与音译加注相结合的策略,例如 “阁(ge, a multi-storied building for viewing and storing books)”,以确保文化信息的完整性;大众传播文本强化意译与语境适配的运用,平衡专业性与可读性。术语体系维度方面,应维护翻译的层级连贯性,例如 “园 — 院 — 亭 — 榭” 的译法应保持空间逻辑的一致性,避免因译法混乱导致的层级关系消解。文化传播维度方面,应警惕“文化过滤” 现象。例如“阁”与 tower 的对应需通过补充注释明确二者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前者侧重“观景藏书”,后者强调“防御嘹望”。

  总之,园林建筑术语英译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更是文化阐释的跨学科实践。译者需以文化自觉为前提,基于精准把握术语语义结构,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构建兼具学术严谨性与传播有效性的翻译范式,实现从 “形似” 到 “神似”再到 “文化通约”的升华,为中国园林文化的国际传播构建坚实的话语桥梁。(作者郝嘉亮系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