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北窑洞到上海中心大厦,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它不仅记录了建筑形式的多样变迁,更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进步,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丰富多彩。
西北窑洞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范例,巧妙地利用黄土的特性,营造出具备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特点的居住空间,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生态智慧,与当前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观的鲜活例证。其选址于坚实的黄土塬或山坡,保障了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恰似人生需选准方向、坚定立场。在建造过程中,匠人们凭借勤劳与毅力,将黄土转化为温暖的家园,彰显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拼搏精神和劳动价值的体现。窑洞顶部的拱形结构,能够将压力均匀分散,寓意着团结协作;门窗的木质结构兼具多种功能,体现了适度、平衡的哲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和谐发展理念相契合。窑洞内部布局合理、装饰雅致,承载着传统文化记忆,守护窑洞就是增强文化自信,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
上海中心大厦以632米的高度成为中国第一高楼,是中国科技强国梦想的生动写照。它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卓越成就和前瞻性规划。其螺旋式上升的外形,不仅具有极高的辨识度,还降低了风力的影响,彰显了创新精神,这与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相呼应。为解决大厦晃动问题而增设的1000吨阻尼器,背后是科研人员和工程师的辛勤付出,诠释了工匠精神和责任担当。大厦引入的绿色节能技术,实现了节能减排,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相一致。“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实现了多项全球或国内第一,展示了强大的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同时承载着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精神。
从窑洞到上海中心大厦的跨越,是中国建筑行业从传统手工建造向现代化工业化生产、从单一居住功能向多元化城市功能的转变,体现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这一转变积极吸纳国际先进技术,融合本土文化,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风貌,展示了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的自信和智慧,既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借鉴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这一转变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促使建筑行业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动实践。
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不仅展示了建筑行业自身的成就,更反映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在经济层面,建筑行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对GDP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了共同富裕,体现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协同共进,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理念相符。科技层面,建筑技术的不断革新与突破,彰显了我国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激励着我们在迈向科技强国的征途上勇往直前。文化层面,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如同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交融与传承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
未来,中国建筑将秉持创新、绿色、人文的理念。在创新方面,探索新型建筑材料、设计思路和施工技术,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绿色方面,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人文方面,聚焦人的需求与感受,强调建筑的舒适性、安全性和文化内涵,让建筑成为美好生活的载体。在建筑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汲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作者张桢桢系荆州理工职业学院讲师,郭琼系荆州理工职业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时代高职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特征、要素组成及评价探究”(序号:17))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