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与自然共生是新时代的新精神,生态建设无疑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是重中之重。建筑景观的导视系统也随着科技进步,逐渐不再拘泥于以往的向导功能,有了各种各样新的范式。许多地区也将这些导视系统和生态建设结合,伴随着游客的参观与驻足,这些导视系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环保意识,这将成为一个城市文明建设的新的风向标。
一、新兴建筑导视系统的生态转向
建筑导视系统的生态转向,本质上是对传统空间标识的符号学解构与重构。在符号学家皮尔斯的理论框架中,导视标识通常停留在“指示符号(Index)”层面,通过箭头与目的地的因果关联完成路径指引。而生态叙事要求其升级为“象征符号(Symbol)”,即在保持实用功能的同时,将环境信息编码为可感知的视觉隐喻。在他的理论中,象征符号主要通过社会约定和习惯来传递意义,它们与所指代的事物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物理联系,而是通过语言、文化和社会规范等方式建立了象征性关系。而如今这些新兴的导视系统往往倾向于用一些富含意义的符号来引起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共鸣,从而进一步反思环保的问题,这比直接通过语言传输环保概念要生动得多。
例如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环保项目“气候路径(Climate Path)”中,政府建设了许多条步道用于环保宣传,这些步道跨越了城市的不同街区,各自有独立的主题。有些步道宣传碳排放的危害并提出决方案,有些则鼓励人们在日常通行中用绿色交通方式(如步行、自行车)。步道路径上还会设置与气候相关的艺术性的指示标识,让行于其间的市民和游客能够主动接触到环保信息。这些标识装置(如LED电子屏幕、手动触屏等)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可以实时显示气候温度、湿度或空气污染等气候变化的数据,并随之提供节能减排的建议。旨在通过城市规划和艺术设计的结合,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我国也有类似的生态设计例如成都的天府绿道。其导视系统注重与自然融合,将城市绿地、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等资源连接起来,并在导视系统中加入熊猫图形等文化符号,极具当地特色。
诸如此类的新兴导视系统,都表现了人们越来越关注我们共同生存的环境,生态转向的设计理念已经是一个新的导向。
二、未来建筑导视系统的生态化设计内核
未来建筑导视系统的生态转向倾向不只是出于环保宣传的必要。环境心理学家卡普兰夫妇的“环境知觉与恢复理论(Restorative Environments Theory)”指出:在当自然元素被嵌入信息界面时,人类的信息处理效率会显著提升,而且同时会帮助个体从压力和精神疲劳中快速恢复。这一理论意味着当我们在导视系统中加入生态元素的时候,更能保证人们优质的游览参观体验,降低人们因游览的同质化而带来的疲惫感,
在上述理论的背景下,有设计师提出重新改造柏林自然博物馆的导视系统的构想。馆内导向地砖可采用再生混凝土与玻璃骨料混合浇筑,其表面镶嵌铜质线条,不仅指示参观方向,更可以通过改变线条宽度来隐喻德国主要河流的污染程度——莱茵河段线条粗黑浑浊,易北河段则因生态治理而呈现断续的银灰色。因此参观者足底的触觉差异与视觉信息形成通感,使“河流健康”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实在的物理体验。这帮助参观者获得更生动的游览体验,同时又起到了环保宣传效果。
三、结论
建筑导视系统作为城市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不再仅仅承担方向指引的功能。不论是依据符号学还是环境心理学,导视的视觉符号都必然要走向象征性的表达。本文通过对建筑导视系统生态叙事功能的分析,发现这些系统能够通过对符号学、设计创新和环境意识的融合,帮助公众深入思考环境问题。未来,建筑导视系统的设计也会更加注重社会属性,在传达方向信息的同时,也力图引起人们对当前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反思。(作者蔡茗慧系渭南师范学院讲师)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