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巴林右旗城市魅力绽放新光彩 品质提升按下 “快进键”

2025-08-05 09:03:25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李富责任编辑:xmt01

  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西拉沐沦河北岸的巴林右旗,正以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卫生县城”等多项荣誉为底色,全力推进城市建设升级。这座总面积超万平方公里的草原明珠,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民生工程和生态治理,让 17.73 万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巴林右旗城市魅力绽放新光彩 品质提升按下 “快进键”

  夯实基础设施 筑牢城市发展根基

  作为赤峰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巴林右旗将完善城市功能作为首要任务。2024年,总投资 1.19 亿元的排水防涝工程全面推进,新建桥涵 1 座、改造城区灌渠 6.7 公里,有效提升防洪排涝能力。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排查清淤与易涝点整治同步展开,通过 “地下管网 + 地表水系” 联动治理,城市“免疫力”显著增强。

  供暖保障是民生大事。巴林右旗实施“温暖工程”,2024 年新建改造热力站 49 座、供热管网1.59公里,覆盖老旧小区与新兴片区。通过智能化改造,供热系统实现精准调控,居民室温达标率提升至 98% 以上,彻底告别 “供暖温差” 问题。

  老旧小区改造更是让居民生活提质。26 个小区、1087 户居民迎来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停车位增设等 “一站式” 升级。

  生态治理赋能 绘就山水城景画卷

  冬日的大板镇南山,银装素裹中尽显生机。投资1000万元的南山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不仅修复了玄武岩台阶、新建了6000平方米混凝土路,更通过水平沟整地、鱼鳞坑造林等措施,在110公顷土地上构筑起水土保持屏障。

  依托赛罕乌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当地打造了集自然生态、辽文化、草原民俗、巴林石文化于一体的四大精品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投资 1.43 亿元的生态草原新城项目已完成立项,计划通过 10.7 公顷景观带和 1720 米新建道路,串联南山与查干沐沦河资源,打造 “城市中的草原” 新地标。

  文化传承创新 激活城市精神内核

  作为契丹族发祥地,巴林右旗将文化基因融入城市血脉。境内 8.5 万件馆藏文物中,240 件国家一级文物讲述着红山文化、蒙元文明的交融史。荟福寺、辽庆州白塔等国家级文保单位,与 “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中国好来宝之乡” 等称号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

  大板镇的康熙行宫(民俗博物馆)里,76 件等级文物展示着草原文明的变迁;格斯尔传习所内,史诗说唱与蒙古族长调让非遗焕发新生。每年举办的格斯尔文化节、巴林石文化节,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感受“草原文化活态博物馆”的魅力。

  产业协同发展 增强城市经济韧性

  在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巴林右旗紧扣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产业。农牧业领域,180 万亩耕地与 1286 万亩草牧场孕育出年存栏 200 万头牲畜的规模,德日苏宝冷水库每年提供 3028 万立方米工业用水,支撑起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矿产资源开发更是潜力巨大,大兴安岭南麓成矿带已探明资源价值超 400 亿元,矿业经济成为增长极。

  交通枢纽地位的强化,为产业升级注入动能。大板镇作为赤峰北部交通核心,集通、锦白、巴新铁路在此交汇,赤大高速、省际大通道等五条国省干线织就 “四横三纵十二出口” 路网,通用机场与高铁网络的衔接,使巴林右旗融入京津冀、环渤海 “半日经济圈”。2024 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达 78.3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利润同比增长 13.9%,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更达 31.3%,彰显强劲发展势头。

  民生福祉增进 书写幸福城市答卷

  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民生改善。2024 年,巴林右旗棚改回迁安置房项目全面复工,新旗医院南片区预计 6 月底交付,让 300 余户居民实现 “安居梦”。教育医疗资源持续优化,中心城区新增学位 1200 个,旗医院综合楼投入使用后,县域就诊率提升至 90% 以上。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4 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28990 元,农村牧区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 2.4 个百分点。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稳定在 98%,养老保险覆盖率达 100%,“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的愿景成为现实。

  站在新起点,巴林右旗正以 “城市中的草原、草原中的城市” 为定位,统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从排水管网到热力系统,从老旧小区到生态新城,一项项民生工程的落地,不仅提升着城市 “颜值”,更凝聚起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 “同心力”。这座草原上的活力之城,正以坚实步伐迈向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未来。(李富)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