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修复正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的8项任务中,其中一项即为修复城市生态系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秦海翔介绍,《意见》部署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其中,修复城市生态系统是好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构建可持续生态格局
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郑曦看来,城市生态修复正由“点状治理”转向“网络构建”,逐步形成以山水格局、绿色廊道、湿地体系为基础的生态空间骨架。
广州市海珠湿地生态资源丰富,被誉为“广州绿心”。然而,长期以来湿地发展遭受旧村、旧厂的重重围困,湿地综合效益难以充分释放。海珠湿地高质量保护与发展项目统筹实施11平方公里海珠湿地及23平方公里周边地区的更新改造,重点处理生态与价值、保护与发展、局部与整体、管控与营建四大关系,使海珠湿地生态功能进一步完善,鱼、虫、鸟生物多样性大大增加,形成充满魅力的四时花景,有力激活周边高质量绿色街区,带动周边区域整体价值提升。
冯家江是贯通北海市城区与北部湾海域的生态绿廊,承载着行洪调蓄、孕育近海生物的重要生态功能。由于历史原因,冯家江流域水质长期为劣V类,3000亩红树林生态系统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形势非常严峻。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冯家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智慧水务等8项工程,实施渠、库、江、滩、海等多元素生态修复,推动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生。
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冰认为,城市生态系统修复的治理逻辑已从资源环境底线管控向生态资产营建转变,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济南市全域共有872座山体,形成了独特的“一城山色”景象。部分山体的生态系统和地貌特征一度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城市发展与山体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济南市“一城山色”生态修复项目将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相结合,实施山体生态修复及绿化提升、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山体公园建设、山林绿道建设四类山体生态修复系列工程467个,在恢复自然本底的同时,激活文化基因,带动文旅品牌焕新。
杭州市沿江景观带公园更新项目中,实施了沿江漫步道、景观步行桥、公园、驿站改造提升,沿江城市界面有效改善,全线涵盖文化艺术、商业配套、体育运动、亲子休闲、萌宠生活等多元功能,便民、利民、惠民基础服务设施配套进一步完善,成为功能丰富、融入市民生活的绿色休闲廊道和国际公共滨水空间。
注重长效运营可持续
实现生态修复从“项目驱动”向“机制驱动”转变,是推动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郑曦看来,各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协同路径,构建涵盖资金保障、运营管理、社区共建的多元化治理体系。
北京亮马河全长9.3公里,随着沿岸饭店、商城以及第二、第三使馆区的相继建成,亮马河治污和环境提升工作逐步开展,但仍存在沿岸商业背河经营、岸上空间多主体分割管理、市民沿河通行困难等诸多问题。北京市朝阳区以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还河于城、还河于民,通过实施岸线整治、桥梁改造、慢行连通、景观亮化、河湖贯通、旅游通航六大工程,为市民、游客提供了滨河公园休闲空间和沉浸式水岸体验空间,成为国际旅游消费及商文旅体健产业融合发展的“金名片”。
郑曦表示,亮马河文化经济带项目通过政府引导下的多方协作机制打通了生态修复、水岸治理与夜间经济之间的联动路径,激活了城市运营活力。广州海珠湿地项目构建起“财政投入+生态资产管理+社区共建”的治理模式,兼顾生态保护与价值转化。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制度供给,优化运营模式,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公众共治的生态治理共同体,让生态修复建得好,运营得更持久。 (亢 舒)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