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匠的 规矩第一
别嫌慢 慢就是快
8月的福州,上午10点,日头正烈。记者在福州文庙修缮工地上见到袁仕璨时,他正踩在大成殿屋檐下镂空的脚手架上修补瓦当。古铜色的脸上全是汗,手掌厚茧密布。鼻梁上一副细框眼镜,反倒和一身工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显出几分书卷气。
他拿起一片瓦,动作很轻:“凹面朝天的叫它‘阳瓦’,凸面朝天的叫‘阴瓦’。这种上窄下宽的瓦,阳瓦小头得朝下放。铺瓦时,‘压六露四’‘压七露三’是黄金原则,这样做可以防漏水、防风掀,还能省材料。屋顶坡度陡时,瓦容易下滑,我们就多压点……”
平常不善言辞的老袁,说起手艺立刻打开了话匣子。铺瓦前,他总要用凿子轻敲瓦片。叮、叮两声,或脆或闷,他一听就知道瓦片有没有暗裂、带没带沙眼——这本事不是天生的,是30年跟砖瓦打交道磨出来的。
这门手艺,是从父亲手里接过来的。在湖南邵阳老家,父亲是村里盖房的好把式。少年袁仕璨跟在父亲身后,拌沙灰、搬砖块,慢慢学会了砌墙、抹灰。
光是砌砖,袁仕璨就练了五六年。父亲总说:“村里人住的是你盖的房子,砖头不重,可托着的是一家人。”墙缝宽窄得一样,墙面必须垂直平整。父亲查得严,有一处不对就得拆了重来。
从父亲那学来的,还有个更重要的东西:“不管做什么,都要讲个‘规矩’。慢工才能出细活,绝不能够敷衍了事。
10年前,袁仕璨离开湖南到了福建,入职福州市儒匠营造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干起了古建筑修复。和老家盖新房不同,修老宅讲究“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动作要轻,改动要少,对修复功夫的要求也更严、更细。10年来,沈葆桢故居、刘家大院、陈季良故居……福州一处处老建筑的砖缝瓦檐里,都留下袁仕璨的手艺。
7月,全国文物行业顶尖高手齐聚四川泸州,大家比拼的是绝活儿,传承的是技艺,守护的是匠心。赛场上,面对“水土不服”的挑战,袁仕璨干了30年的“规矩”没变:对着图纸细细找位置,砖一块块砌,线一笔笔勾,每天8小时,手上一点不乱。“工人不能怕苦怕累,遇着难题,更要静下心,慢慢琢磨透。”
干了半辈子泥瓦活,他信的还是父亲传下的老理:“做工匠的,规矩第一。别嫌慢,慢就是快。”
让台湾同胞认祖归宗有了寄托
我感到非常自豪
泉州市古建筑有限公司泥瓦匠许江辉的手艺,是地道的闽南味。16岁那年,家里拮据,他放下书本,拜在老师傅庄震东门下。从打地基、砌红砖墙、粉刷铺地,到砌燕尾脊瓦——闽南古厝营造的整套工序,在日复一日的敲打中融入血脉。这一干,就是35年。
“红砖是闽南古厝的血脉,蚵壳灰是筋骨。”许江辉说,与北方石灰不同,靠海而生的闽南人,将牡蛎壳烧化,碾压成灰,与河砂、糯米浆、红糖浆拌和成“糖水灰”。这种独特的黏合剂,初时不显山露水,却深谙“慢工出细活”的哲学:“它和时间打交道,刚做好时不算结实,得慢慢‘长骨头’,比水泥懂什么叫长久。”
闽南古厝的魂,更在高翘的燕尾脊,这是许江辉最拿手的绝活。高空作业,难窥全貌,他干一步退三步,眯眼瞄瞄线条是否流畅、尖角够不够精神:“该刮的地方要舍得花功夫,眼力+耐心,才出得来那股精气神。”铺瓦片,排水更是要紧事。瓦片要一片片敲击听声,声音闷的、带沙眼的、有裂缝的都不能要。瓦槽铺设更需极尽精准,要挑选大小、弧度类似的瓦片排列:“文物不许用现代防水涂料,所以我们铺瓦必须保证水流走中线,偏一寸,遇上大风大雨,水就灌进屋里了。”
除了工艺上的严谨,盖闽南古厝还有许多讲究。“房屋朝向决定丈量尺度;大厅步口铺砌的大石砛(门槛石),长度需比厅堂阔度两侧各伸出一两寸,象征‘出丁’,寓意人丁兴旺;站在厅堂后墙望出天际,须见‘一寸白’,象征承接天地清气……”许江辉细数着这些闽南古厝的文化“密码”,也被他视为手艺不可或缺的部分。
手艺精了,许江辉的脚步也越走越远。
2019年,新加坡百年古庙后港斗母宫迎来大修。这座由早期闽南移民建造的庙宇,是当地华人的精神图腾。许江辉和团队漂洋过海,用家乡的红砖、蚵壳灰,一丝不苟地复原屋脊、修补灰塑。当庆典日来临,新加坡国家元首亲自为焕然一新的古庙剪彩。现场,一名老华侨动容地说:“和儿时拜拜的房子一模一样!”
此外,为台商修建闽南红砖墙体的江苏昆山慧聚广场、在澳门修复妈祖文化村、在泉州修复华侨建筑杨阿苗故居……经年累月,许江辉对自己的活计有了更深的感受:“我们一砖一瓦地糊,让海外华侨华人、台湾同胞认祖归宗有了寄托,我感到非常自豪!”(赵文娟 周字艺)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