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匠心传承 守护首都文脉

2025-08-26 09:34:21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王海霞责任编辑:xmt01

  八月京华,秋意初显,一场关乎首都肌理与历史文脉传承的“匠心”之旅正式启程。8月19日,2025年首都职工示范点特色教育“古建文化与技艺”培训在京正式开班。

匠心传承 守护首都文脉

  这并非一次普通的职业技能培训,而是首都系统性培育文物古建保护人才的“匠心工程”迈入新阶段的关键一步,其核心直指文物保护中最复杂、最核心的环节——项目管理。

  来自37家单位的共60位学员,有深耕一线的劳动模范、技艺精湛的工匠技师,有运筹帷幄的单位负责人、项目骨干,通过此次系统的培训课程丰富技艺宝库后,必将更好地成长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传承者与发展者。

  为古都“续脉”的时代呼唤

  北京,拥有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每一片青砖碧瓦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随着新版《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入实施和“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推进,以及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今年3月1日正式施行,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保护不能仅凭一腔热情,更需要科学的方法、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管理能力。”北京市建设教育协会文物古建园林分会秘书长张卫星在开班仪式上表示,“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会砌砖瓦的工匠,而是能读懂历史、精通工艺、善于管理、敢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古建筑生命的‘延续者’。”

  这一理念,正是“匠心工程”系列培训的核心目标。作为首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北京市建设教育协会自2020年起制定了文物古建工程中高级技术管理人才系列培训计划——“匠心工程”,这项工程是以首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为平台,以系统的人才培养为目的,以文化传承和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以公益讲座为主要形式所开展的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知识篇”“技能篇”到“商务篇”“综合篇”,再到去年的“中轴线申遗专题篇”共五期首都职工示范点特色教育培训项目,培训体系层层递进,如同一本精心编纂的教科书。

  今年,“匠心工程”之项目管理专篇的开展,将以劳模精神为榜样,以劳动精神为光荣,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培养学员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培养学员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培养学员逐步成为一专多能的首都新时期文物古建工程建设人才。

  揭开顶级工程的神秘面纱

  本次培训延续了“匠心工程”的核心宗旨,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引领,聚焦古建工程的项目管理全流程,集结了北京乃至全国文物保护和古建修缮领域的极具代表性力量,为学员们呈现了一场全产业链的“知识盛宴”。

  北京市建设教育协会副会长李晨熙在致辞中介绍,本次培训特意邀请了北京市天坛公园管理处、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匠师、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王玲,原北京市建设教育协会文物古建园林分会会长韩扬等业内顶尖专家——他们中,有人用数十年光阴让古建技艺焕发新生,有人深耕研究解码古建智慧,有人亲自主持修缮工程守护红色记忆。课程里,既有天坛、太庙的修缮实战案例,也有敦煌文化、陆宗舆旧居活化的创新探索,从传统技艺到现代管理,从理论认知到现场实践,力求让大家学有所获、用有所成。

  本次培训课程内容设置丰富齐全,从业主视角出发,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和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专家,将首次系统剖析颐和园长廊彩画保护修复和太庙修缮工程的决策内幕与管理心得,讲述如何在世界文化遗产身上“动手术”。关于设计智慧,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顶尖设计师,将分享陆宗舆旧居(北极阁三条22号)保护与活化利用以及江西高安瑞州府衙的设计案例,展示如何让历史建筑在现代社会中“活”起来。

  在施工和监理方面,承接过诸多重大任务的北京六建集团古建公司,将以正阳门修缮工程为蓝本,揭秘在政治核心区开展文物保护工程,如何平衡安全、工期、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讲述《政治核心区文物保护工程实践案例分析》背后的故事。专业的监理单位将拆解施工过程中的项目管理盲点与痛点,揭示如何用最严格的监督为文物安全保驾护航。

  此外,课程还设置了天坛营建史、革命纪念性建筑保护的专题深度研讨,并从敦煌莫高窟的守护精神中汲取跨越地域的文化养分。这种“全链条”式教学,旨在打破行业壁垒,让管理者懂技术、让技术员懂管理,锻造真正的“一专多能”。

  构建首都工匠人才培育新生态

  本次培训的举办,也标志着“首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建设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据此前首都职工教育培训联盟年度工作会议透露,该示范点已从北京市154家单位中脱颖而出,成为12家“核心示范点”之一。

  开班仪式上,王玲作为职工匠师代表,分享了她数十年来与古建为伴的心得。“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把这件事做到极致,这就是工匠的快乐。”她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所有文物守护者的初心。

  李晨熙表示,文物古建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凝固的艺术”,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从天坛的恢弘壮丽到颐和园的精巧雅致,从敦煌壁画的绚丽多彩到革命旧址的红色记忆,每一处古建都藏着岁月的故事,每一项技艺都连着文化的传承。

  古建保护从来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他希望学员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像工匠般专注,把每一个知识点学深悟透;像劳模般担当,把学到的本领用到实际工作中;更要像守护者般敬畏,让古老的建筑在当代人手中延续生命、绽放光彩。

  据悉,此次培训将持续至9月底,这批学员结业后,将成为散播在北京各个文物工地上的“火种”,将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与深厚的工匠精神相结合,共同守护这座千年古都的筋骨与灵魂。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