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从空间叙事到精神传承:校园建筑如何塑造大学文化认同

2025-09-02 08:58:17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骆伟 朱三彬责任编辑:xmt01

  在大学的发展历程中,校园建筑早已超越单纯的实用功能,成为承载历史记忆、传递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每一块砖瓦、每一处廊柱,都在无声诉说着大学的精神内核;每一次空间的布局与设计,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师生的文化认同。从空间叙事到精神传承,校园建筑以独特的语言,构建起大学文化认同的坚实根基。

  一、空间符号:文化认同的具象表达

  校园建筑作为空间符号的集合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不同风格的建筑,犹如一个个鲜活的文化标签,向人们展示着大学的历史底蕴与价值追求。例如,中国许多历史悠久的高校,保留着传统中式建筑风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这些极具东方美学特色的建筑元素,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让身处其中的师生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西方大学中,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学楼、图书馆,以高耸的尖塔、繁复的雕刻,营造出庄严肃穆的学术氛围,象征着对知识的崇敬与追求。这种空间符号的独特性,使得师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强化对学校学术传统和精神理念的认知与认同。

  二、功能设计:文化认同的实践场域

  校园建筑的功能设计,直接影响着师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也在无形中塑造着文化认同。开放、多元的空间设计,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现代大学的图书馆不再仅仅是藏书的场所,而是集阅读、研讨、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在这里,不同学科的师生可以自由交流思想,碰撞出创新的火花,逐渐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与开放的文化氛围。

  校园中的公共空间,如广场、花园等,也承担着重要的文化功能。这些空间为师生提供了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的场所,无论是学术讲座、艺术展览,还是社团活动、节日庆典,都能在这些空间中有序开展。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师生们共同创造、体验校园文化,进一步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此外,校园建筑的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体现了大学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人文关怀的重视,这些理念也会在师生的日常使用中,逐渐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念,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非正式学习空间:文化认同的隐性培育场

  除了正式的教学与公共空间,校园中诸如连廊、中庭、楼梯转角等非正式学习空间,同样是文化认同的隐性培育场。这些看似 “边角” 的区域,经巧妙设计后,往往成为师生自由交流、思想碰撞的 “第三空间”。例如,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回廊,古朴的石墙与蜿蜒的通道,不仅为学者提供了私密的沉思之所,更在历史长河中见证了无数跨学科的学术对话,成为学院自由探索精神的象征;而哈佛大学的阶梯教室外的休息平台,通过摆放舒适座椅与书架,自然形成了 “即兴学术沙龙” 的聚集地,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此分享观点,无形中强化了对多元包容校园文化的认同。这些非正式空间以其灵活、自由的特质,让校园文化认同的培育突破课堂边界,渗透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四、历史传承:文化认同的时间纽带

  校园建筑承载着大学的历史记忆,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纽带。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老建筑,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迁,蕴含着一代又一代师生的奋斗与梦想。例如,清华园中的早期建筑,承载着清华大学从建校初期到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它们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清华精神的象征。每当师生漫步在这些老建筑之间,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学校精神的延续,从而增强对学校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也是传承大学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让老建筑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同时也让师生们在参与保护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校的历史文化,自觉成为文化传承的使者。除了保护老建筑,一些大学还通过新建建筑融入历史元素的方式,延续学校的文化脉络。例如,采用与老建筑相似的建筑风格、色彩搭配,或者在新建筑的设计中融入学校的标志性元素,使新老建筑相互呼应,共同讲述学校的历史故事,强化师生的文化认同。

  五、未来展望:科技与人文融合下的建筑创新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校园建筑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未来的校园建筑,将更加注重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以更好地塑造大学文化认同。智能化建筑的应用,如智能教室、智慧图书馆等,将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能通过数据分析等手段,深入了解师生的需求,进一步优化校园文化服务。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将打破传统建筑空间的限制,为师生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师生可以 “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学校历史建筑的魅力,或者参与虚拟文化活动,增强对校园文化的参与感与认同感。然而,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校园建筑始终不能忽视人文精神的核心地位。在追求科技创新的同时,依然要注重建筑的文化内涵、历史传承和人性化设计,让校园建筑真正成为师生精神家园的象征,持续发挥塑造大学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

  校园建筑从空间叙事出发,通过符号表达、功能设计、历史传承等多种方式,将大学的文化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师生,塑造着他们的文化认同。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更加重视校园建筑的文化价值,让其在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中不断创新,为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师生文化认同的深化与提升,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骆伟 朱三彬 供职单位:重庆城市职业学院;课题信息: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文化自信下的重庆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1SKDJ042)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